李秀恒 - 内地经济有望否极泰来|恒声集

近日,由于中国内地在经济上面临多重下行压力,摩根大通下调了今明两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预计2022年GDP增长从3.2%下调至3%,而明年的增长幅度则从5.1%降至4.6%。这主要是由于内地多个重要省市近日又进行较为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

根据统计数字,截至8月31日,被列为中高风险地区城市的GDP总量,占全国GDP比重为32.1%。其中,正从60年罕见的高温干旱灾害中逐步开始恢复的四川省,其工商业用电才刚刚全部恢复,其省会作为西南工业重镇却又因疫情爆发而全城管控,这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生产等产业链都会产生明显的冲击。
防疫料逐步放宽

其次,虽然中国内地7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按年增长2.7%,表示通胀水平处于较可控的范围,然而在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之下,输入性通胀及海外定单的减少将对消费及出口两大经济领域造成压力。根据最新的中国内地8月份经济数字,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4,虽然比7月份的49有所提升,但仍处于枯荣线50以下,同比下降1.4%。

结合这些因素,再加上被认为会引爆更多系统性的风险的内地房地产行业,中国的经济前景的确压力不小。但笔者认为,虽然看似面对重重挑战,事实上,对经济的负面因素基本上已经浮现,利空出尽之后有望否极泰来。

一方面,「二十大」已确定于10月16日在北京举行,届时,当政治方面的人事布局落实之后,经济发展将得到更多关注及政策倾斜。另一方面,被视为对经济影响最深远的疫情封控措施,其主导权完全掌握于中央政府手中,而非像输入性通胀及外贸定单一般,受制于国际经济形势。

有消息传出,从今年10月的「二十大」至明年3月的两会,中央对疫情的管控严格程度有望逐步放宽,对消费者、企业、投资者的信心将有相当的提振作用。

除此之外,当全球货币宽松的时代迎来终结,中国是少有的仍有空间实行货币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的大型经济体,目前政府正增加基础建设的支出,以巩固经济复苏的基石,并借此重振市场低迷之风。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