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极端天气为经济复苏设障碍|恒声集

进入2022年以来,全球各地的极端气候或自然灾害,为疫情、战争、加息等经济负面因素再雪上加霜,包括屡创纪录的高温、世纪洪灾、暴雨等等。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表示,今年上半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高达720亿美元。

而进入下半年以来,北半球的热浪让各国频发高温预警。以欧洲为例,葡萄牙及西班牙分别有超过1000人死于热浪袭击,而高温所引发的火灾、严重干旱亦在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等国造成了至少1800人死亡。

除了直接的生命损失之外,极端天气在经济方面亦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首先,是能源供应不足对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带来阻碍。在欧洲方面,即使是能源结构较为多元的法国,因核电承担了全国70%的电力来源,因此对比其他欧洲国家来讲,所承受的俄乌战争后果亦较少。但在欧洲热浪冲击之下,核电厂的冷却水无法如常排入已经处于高温的河里,不得不减少核电发电量。

而在中国内地,区域性干旱让水力发电充足、甚至能够供电予他省的四川省,遭遇60年罕见的高温干旱灾害,严重缺电以致于必须强制全省工业电力用户停产,甚至连带让重庆、上海、江苏的电力供应都受到影响,令汽车、化工、太阳能、电子、半导体的产业链受阻。

其次,旱灾对粮食产量、航运及水资源供应造成威胁。在俄乌战争的背景之下,两大产量国处于战争状态让今年的粮食产量本身就已经令人担忧,如今土壤缺水进一步降低农作物产量。德国、西班牙及捷克甚至分别有二战军舰、巨石阵和所谓「饥饿之石」(hunger stone)因河水干涸而重新浮现,德国重要的运输航道莱茵河亦已跌至极端水平,而对供应链造成冲击。

此外,贫富差距亦会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下愈演愈烈。根据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相比起全球暖化议题引起各国关注之前,当今最贫穷及最富裕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了约25%。因在世界范围内,低收入人口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对极端气候事件最为敏感,收入风险及不稳定性显著提高。

在严峻的气候威胁之下,各国之间需要认识到解决全球气候议题,需要将全人类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通力合作、加强彼此的沟通及扶持,努力实现各自定下的「碳中和」目标。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