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圆通——口罩战争的结局

  去年新冠肺炎爆发初期,全球均缺乏口罩,不少地方及公司决定自行生产,香港甚至有人建议将口罩订定为战略物品。一年过后,疫情未完,口罩供应又如何?
  近日《《纽约时报》》刊登题为《中国口罩供过于求迫使美国企业破产》的报道,指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美国有20多间企业加入制造口罩行业,不过现时由于来自中国的有关医疗产品价格非常低廉,有时甚至仅为美国工厂生产同类产品价格的十分之一,以至于美国的国内企业几乎没有生存的机会。
  报道指出,至少3家美国企业停止生产口罩和医用防护服,另外亦有数间企业大幅缩减生产规模。
  有口罩制造商负责人指出,行业正处于「打碎玻璃」模式,再过半年,许多人要离开。而美国口罩制造商协会表示,其27个成员企业已解雇一半员工,如果美国政府不采取行动,大部份企业将在未来两个月内倒闭。
  有意见认为这些企业倒闭或裁员的原因,是随著注射疫苗的情况增加,令戴口罩的要求有所放宽,但同时令需求减少,销售额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中国价格便宜的防疫装备涌入美国市场,亦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工厂经验丰富
  中国是世界工厂,即使随著经济起飞、人民币升值及劳动合同法对工人提供更多保障,令不少厂房搬迁,但仍然是全球第一工业国,制造业GDP是美国、日本及德国制造业的总和。此外,虽然国家正向高端工业迈进,但在简单工业产品方面,更是累积多年经验,因此可以向其他地方提供价廉物美的防疫产品,绝不为奇。
  今次疫情一定程度颠覆了不少一直以来的认知,在疫情减退后,防疫产品的需求仍然存在,而且为了防范疫情再次来袭,世界各地也会维持自行生产的能力,尽管数量未必太多。最后,与其诿过于人,投诉其他国家物资太便宜,不如自我检讨,研究如何提升竞争力。
  如有任何意见,欢迎透过以下电邮跟我们联络︰[email protected]
陈民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