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剧集比电影好看—浩瀚烟波里 怀念梅姐 怀念往年
「我只希望大家喺某个晚上食饱饭之后,打开窗,望住天上星星,见到其中一粒星嘅时候,会谂起一个曾经好熟悉嘅人,一个为你带嚟少少欢乐嘅朋友,佢个名,叫梅艳芳。」我在家中看毕五集导演版《梅艳芳》,每集也在吃晚饭时看,不止忆起了梅姐带给我们的种种,更令人怀念那个无声消逝的香港岁月。

改叫「剧集版」更贴切
电影《梅艳芳》去年11月上映,当时疫情相对缓和,戏院如常出入,结果上映数月票房超过6,000万,成为近年香港最卖座电影之一。不过跟票房不成正比的是,坊间看罢有不少埋怨声音,认为电影版做得不够好。我没有入场观看电影版,但看过Disney+导演版《梅艳芳》,除了认为称呼为「剧集版」更贴切外,亦明白部份观众不满的原因。

将传奇一生浓缩成电影
人物传奇电影难拍,因为人生数十载,如何浓缩成一本书已难,拍成一部只有两小时的电影更是难上加难。像Kristen Stewart 有份竞逐最佳女主角奖的《Spencer》,导演只聚焦戴安娜三日两夜行程,有关她最具颠覆性的离婚、最震撼的车祸都通通消去,但在电影中,我们看到戴安娜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压抑,那些细微的反应和心理活动,令观众看了两小时,却好像窥见了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见证了她的传奇一生。

电影版如妙丽霓虹灯
《梅艳芳》却要从梅姐四岁荔园卖唱开始说起,之后到参加新秀、加入华星、正式出道、开演唱会、情海翻波,一直到发现患上不治之症……导演梁乐民很贪婪地希望从头到尾包揽她的一生,这种做法在只有137分钟的电影中很容易令作品变成「故事大纲」,像走马灯一样全部都是吉光片羽,五光十色却不得其情,就像电影片出现那幅弥敦道妙丽中心巨型霓虹灯牌一样,金光闪闪却不能进内一探究竟。「未能深入刻划每一个章节,对人物内心描写掌握不足,致使一切流于片面。」这是我听过不少朋友在看罢电影版后的感受。

224分钟盛载阿梅一生
Disney+的「导演版」将原有长度大幅增加超过一小时,并分为五集集数,如此一来篇幅上便更能盛载导演贪婪的欲望,而且每一集也有明确主题:从第一集「出道」、第二集「热恋」、第三集「避走」、第四集「失去」到第五集「告别」,约224分钟的长度足以娓娓道出阿梅的一生。像第一集涉猎梅姐成长背景众多,但主题非常清晰:一切从两姊妹共患难互相扶持开始,家姐梅爱芳(廖子妤饰)照顾细妹为她打点盖被,到长大后大老板对家姐起啖细妹以小动作拒绝;还有当两姊妹参加新秀一个入选一个出局时,姊妹在大排挡冰释前嫌再互相鼓励,之后梅姐签唱片公司、认识刘培基等「人生大事」,剧集记录梅姐出道的每个重要时刻,45分钟一集你不会觉得走马看花。我甚至有理由相信,导演本来剧本就是为这上架的导演版而设,因此才认为叫「剧集版」更为准确,大家往戏院看的是「剧集精华版」。

时间蕴酿两场唯美恋爱
时间的流动对于观影经验尤其重要,人跟电影就像恋爱一样,需要时间培养感情。剧集版在这方面先天条件胜于电影版之余,导演在场面调动和节奏处理上亦更得宜。其中最能表现这一优势的,是阿梅的感情戏。第二集从她第一眼遇上Machi(近藤真彦暱称,电影因版权问题未有出现真名)、到后来几乎在一见钟情下相爱并秘密同居后,阿梅多次往返日本、在窝居中浸出浓情蜜意、到后来独守空房,餐桌上只剩阿梅一人和凉了的饭菜,最后加上公司干预,二人关系无疾而终。虽然我们知道更贴近真实是Machi多情而令阿梅惨变第三者,但剧集版起码用了整整一集来描写阿梅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一场异地恋,交待算是有始有终;之后第三集认识了Ben(杨祐宁饰,影射林国斌),因掌掴事件二人避走泰国,这一集特别多以景抒情,将梅姐身在异地徬徨忐忑都寄语在清迈的昏沉天气中;之后是她与Ben在Villa内进进出出,二人同居却仿如陌路,虽然阿Ben有心为所爱之人修补关系(煎鸡蛋),但也阻止不了静默无言所带来的伤害,爱情已在大家互不理啋其间默默流走,直至分道扬镳互相祝福已成为最合乎情止乎礼的现实,只能接受。

确信哥哥梅姐追梦对话
虽然大家都知道《梅艳芳》的主角是梅艳芳,但观众内心一直也很期待梅姐挚友--张国荣的出现。张国荣(刘俊谦饰)即使在剧集中出场时间不多,但每次总令人屏息静气凝神贯注,像第一集哥哥在夜总会登台遇到阻滞由经验丰富的梅姐出手相救,然后二人走在有灯饰还有喷水池、道路很宽敞的尖沙咀海旁,二人诉说著自己喜爱的歌与梦想。这段落很唯美,纵然我们不能确定他们是否有过这段对话,但依然深深相信著,因为我们的确见证过二人在舞台上为梦想付出的真诚和努力;之后是哥哥在梅姐引荐下共演《胭脂扣》,这一幕导演设计得很好,将本来电影的镜头变成埋位Camera Roll前一刻,二人在分享著互相扶持的心底话:梅姐赞哥哥演得好,哥哥说梅姐分手伤心不要紧:「我总会在你身旁陪你。」最后是哥哥跟Eddie诉说精神压力和情绪不稳,然后再下一场,哥哥已离开我们。

不是电影 是给Fans的礼物
电影版跟剧集版均有一个为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当大家一直观看由王丹妮饰演著梅艳芳的时候,导演三不五时便会插播一些梅艳芳真人片段,从她第一次参加新秀、到在台上表演,还有各颁奖礼上的得奖感言,这种做法就像时刻提醒观众「王丹妮并非梅艳芳」,令人非常出戏。这种演戏夹集真实人物片段的处理方法过往不是没有出现过,不过一般都只会出现在电影头尾段落,即使是《阮玲玉》也是以预先安排好的「伪访问录像」作开头,中间插播几场张曼玉跟关锦鹏的对话,其目的是以说书人身份补敍阮玲玉的描写,令大家更易明白阮玲玉一生,像《梅艳芳》这种真实片段插播却很少见。我在观赏头三集时也不太能接受这种处理手法,总是感觉生硬突兀,让人抽离,直至看到第四集送别哥哥,梅姐说了一句:「唔使惊,唱住歌等。」电影这时插播张国荣出殡时的真实片段,镜头出现了哥哥灵车上的遗照,背景播放著哥哥其中最凄仓的一首歌《最冷一天》音乐,我看得两眼通红,然后忽尔明白:「与其说《梅艳芳》是一出电影,倒不如说更像一份送给Fans的礼物。」当你是梅姐或哥哥Fans,喜欢过他们的歌、看过他们的戏、爱过他们在舞台上芳华绝代的风范,然后当电影一播起过往他们的真实片段时,所有对梅姐及哥哥的回忆便会立即在脑海重现,昔日情感如缺堤般倾泻下来。

重拾梅姐经典歌回忆
这些昔日情感,还包括了剧集中的歌曲,剧集版出现了多支梅姐首本名曲,从最初参加新秀时唱《风的季节》(真实版还留著几分模仿徐小凤的韵味)、到因为被电台禁播弄得唱片公司非常头痕的《坏女孩》(林振强是填词界的老顽童!);还有一听到音乐便见到《香城浪子》黄日华画面的电视剧主题曲《心债》(重重心中痴债 原是欠下你一世,黄沾超浪漫!);快歌《Stand by me》、《飞跃舞台》、《烈燄红唇》除了重温梅姐舞台上的百变形象和皇者风范,我们听到Bassline第一个音便会跟著旋律暗暗摆动,身体极待抚慰;还有《装饰的眼泪》、《笑看风云变》、《赤的疑惑》、《女人花》、《歌之女》、《夕阳之歌》,每一首歌可以回忆起无数故事;最厉害还是每集都会播出的片头曲《传说》(话说回来片头制作虽是简单硬照但非常精美,同样让人回忆满满),郑国江暗写千年女王也写梅艳芳:「谁令妳 眼里载满了悲伤 唯愿妳 眼里载满了星光」。据说导演采用了特别的混音技巧,将梅艳芳的原声跟王丹妮的歌声组合起来,目的都是跟在电影插播真实片段一样,令Fans们泛起昔日弦犹在耳的种种美好听觉回忆。

王丹妮不止「扮」梅姐
也想说说演员,虽然王丹妮以新人身份竞逐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演技获得肯定,但坊间也有不少不尽认同的声音,说她只是在扮梅姐,扮她造型、扮她声线……其实这种批评有点离奇,你要演一位真实人物,「扮」是基本,像以前江欣燕扮梅姐,连梅姐都觉得唯肖唯妙,《欢乐今宵》甚至举办过《梅艳芳模仿大赛》,参赛者都是从造型到歌声扮到十足十。但「演」梅艳芳,除了形,更重要是神,演员要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才能做到形神俱似,不会让熟悉梅姐的观众感到突兀和不接受,个人认为这方面王丹妮完全胜任。剧中有几场内心戏,像跟姐姐在病床的依依不舍、在殡仪馆跟哥哥道别时的假装坚强,还有最后前往日本见Machi最后一面,那份潜藏了近二十年的爱、然后坦然祝福,再低声询问:「你会记得我㗎可?」……这几场戏都一定要钻进梅姐内心才能呈现,感情真挚,让人看得激动感心。另外,古天乐演Eddie跟林家栋演苏孝良也非常传神,平时看古天乐演过很多刚强角色,想不到阴柔一面也能驾驭自如,第一集跟梅姐度身跟最后一集跟梅姐设计婚纱都令人感触良多;林家栋出场很少,但他跟梅姐在红馆细说自己见过千帆过尽,然后说的一番寄语同样掷地有声,听得人入心入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出《梅艳芳》
拍《梅艳芳》难,因为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出《梅艳芳》,你说不可以没有刘德华、他说不可以没有梅妈……只可以肯定的是,剧集版盛载了更多,比电影版更细腻也更动人。《梅艳芳》不止是送给Fans们的礼物,它甚至是送给香港人的礼物。很多人说一出好的电影需要「编剧、导演、演员」三大元素环环紧扣,但《梅艳芳》还外加一项,就是香港人的回忆。香港人在看《梅艳芳》时会自我脑补,将剧中角色的情感填得圆满,只有曾见证过从八十年代到千禧时光的香港人,才能提炼出最深切感受。

后记:建构80's至千禧香港
梅艳芳、张国荣、郑少秋、黎小田、陈淑芬、Beyond、草蜢、许志安、关锦鹏、刘天兰;还有梅姐跟哥哥那些就算无音乐你都会识唱晒成首的歌;还有利舞台、妙丽中心、红馆、启德机场、还有尖东可以大叫甚至掟可乐樽的海旁……,不止是集体回忆,亦不止于怀旧,他们本来就是属于一个年代的标志,是建构著整个八十年代至千禧年的香港;他们当中有些隐退,有些离去,那个年代亦已永不复见。浩瀚烟波里,我怀念梅姐,怀念那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