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不只是玩乐:从「自由探索」实践幼儿主导学习

撰文|芝士教练
在日常的幼儿园教学中,除了安排好的课堂活动与运动训练之外,小朋友最常进行的其实是——玩。对幼儿而言,游戏从来不只是「消遣」,更是他们学习与成长的主要方式。本文将探讨《香港幼稚园教育课程指引》中所强调的两个重要理念——从游戏中学习与自由探索,并思考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如何实践。
游戏: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课程指引明确指出:「游戏是最自然、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方式」。这句话道出了幼儿学习的核心本质——他们透过喜欢的方式、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效果最为深刻而持久。
游戏活动能够同时促进多方面发展:
- 身体发展:锻炼大小肌肉、手眼协调;
- 情绪调节:透过角色扮演或创意游戏表达情绪;
- 社交互动:学习轮流、分享与合作;
- 语言与认知:在情境中运用语言、解难与逻辑思维;
- 创意发展:在自创游戏中发挥想像与创新。
可以说,游戏是融合各种学习元素于一身的「整合式学习模式」,当中每一次欢笑、尝试与失败,都是孩子自我建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
自由探索: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若说「从游戏中学习」是一种教学理念,那么**「自由探索」**则是实践这理念的重要方法。指引指出:「自由探索是游戏的重要元素之一,是幼儿有效学习的催化剂。」这段话提醒我们,真正的学习,不在于成人预设的答案,而在于孩子主动参与、自由选择与探索的历程。
在自由探索的情境中,孩子能够:
- 发挥主导性与创造力;
- 根据自身兴趣与经验选择游戏材料与伙伴;
- 按自己的步伐建构规则与学习过程;
- 在没有过度干预的空间中尝试、失败、再重来。
这样的游戏方式不仅提升孩子的专注力与学习动机,更培养其解难能力与学习责任感。学校与教师的角色,是创造一个安全、包容、开放的学习环境,并提供充足时间与多样化的游戏材料,让孩子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
「儿童为本」的课程精神,从游戏中真正落实
《幼稚园教育课程指引》一再强调以「儿童为本」,设计课程时应配合幼儿的发展特质与学习方式。而从游戏中学习与鼓励自由探索,正是落实这理念的关键策略。
课程目标中亦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求知精神,乐于探索与尝试——这些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就蕴藏在每日看似「无结构」的自由游戏中。
因此,当我们看到孩子在游戏中东摸西摸、自创规则、忘我投入时,不应以为他们只是在「玩耍」而浪费时间。事实上,他们正进行著最真实、最深入、最具意义的学习。
教师与成人的角色:支持而非主导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重新思考:在这些自由学习的时刻,我们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促进者」而非「控制者」?
- 给予空间:减少干预,避免过度指导或预设正确答案;
- 设计环境:提供多样、安全、有挑战性的材料与场地;
- 尊重选择:尊重孩子对游戏内容、方式与伙伴的选择;
- 引导反思:在适当时机加入观察与提问,协助孩子建构更深层的理解;
- 延伸学习:观察游戏中出现的兴趣主题,转化为教学契机。
这样的教学观点,将我们从单纯「教导者」的角色转化为幼儿探索历程中的同行者与引路人。
结语:让孩子从「玩」开始,学会一生的能力
「玩」并不幼稚,相反地,它是学习最成熟的样貌。当我们真正理解游戏与自由探索的意义,就会知道,孩子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体验世界、建构自我、准备未来。
作为家长、教师或行政人员,让我们重拾对「游戏」的尊重与信任,为孩子创造更多玩乐中学习的机会,让教育回归最本质的样子——源于好奇、成于探索、盛于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