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停药?不停药 | 林俊良医生
服药后抑郁症状改善,很多人会问「我好到很多,可以停药了吗?」这个想法很自然,原因也有很多。🙋🏻♀️💭最常听到的,是担心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带来的副作用,例如疲倦、体重增加、情感变得麻木等。有些人担心长期服药会产生依赖性,难以摆脱药物的控制。

其实,现代的抗抑郁药物相比旧药副作用已经少了很多,但对于部分人仍可能带来顾虑。此外,抗抑郁药物并不会导致成瘾或依赖。它是通过调节大脑神经传递物质,恢复大脑功能的平衡,而患者对药物产生的「依赖」,更多是反映抑郁症的复发风险,而非药物本身的成瘾性。💀另外,对于情绪病认知不足的人,可能把抑郁症视为个人性格或处事能力上的问题,把服药跟软弱无能划上等号。他们有可能误以为依靠药物来维持情绪稳定是无法自理、缺乏自控力的表现。社会对心理疾病的误解和污名化,让患者对自我形象产生负面看法,增加对药物治疗的抗拒。
🤨家人、朋友、同事等的态度也可能影响服药的决定。如果身边的人对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表示怀疑、不理解或不支持,孤立无助的感受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信心。身边人的负面态度可能加重患者的罪恶感,质疑自己应对情绪的能力,伤害自尊和自我价值感。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加剧抑郁症状,形成恶性循环。经济压力也可能是考虑减药或停药的原因。情绪低落、注意力下降、决策能力受损等抑郁症状,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甚至失去工作。失业或收入减少进一步加剧财务压力。而且,部分药物价格较高,长期服用带来的经济负担也不轻。
💰然而,当抑郁症状得以缓解,生活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时,药物担当的角色也有所转变。正如一对情侣在热恋期过后,建立了稳定的感情基础,双方仍要继续投入时间和爱,维持和巩固关系,才可细水长流。同样地,多项研究显示,在急性期治疗后继续服用抗抑郁药物 4-12 个月,一般为6个月,能够显著降低抑郁症复发的风险。这个阶段被称为「维持期治疗」(continuation/ maintenance treatment),目的在于巩固治疗效果,消除残留症状,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有过多次复发病史、病发特别严重、或伴有其他精神科或身体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的持继药物治疗。
⏳每个人的身心状况和对药物的反应相同,服药的时间也因人而异。定期覆诊与医生商讨病情以及治疗方案,同时配合心理治疗、规律作息、均衡饮食、运动及培养兴趣爱好等,对治理抑郁症和预防复发十分重要。
林俊良医生 - 精神科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荣誉临床助理教授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荣誉临床助理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