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机打上瘾|沈君豪医生

暑假即将来临,孩子长时间待在家中,很容易接触并沉溺于电子游戏,这让不少家长倍感担忧。电玩游戏的魅力确实无法抗拒,一些孩子不免陷入其中,沦为游戏的俘虏,整日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沉迷电玩是否一种病态?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8年宣布,将沉迷电玩定性为精神病,「电玩失调症」(gaming disorder)亦成为新一版《国际疾病分类表》(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Edition, ICD-11)中的正式医学诊断。
打机成瘾会对个人、家庭、学业或工作等方面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如有以下征状并持续十二个月,便有可能被视为患上了电玩失调:

对打机失去自制能力,例如开始游戏、打机的频率、持续性、结束时间及环境等;在日常生活中以打机优先,视打机比其他兴趣及日常活动重要;即使知道打机带来负面后果,依然持续打机,打机时间甚至愈来愈长。

photo by JJFarquitectos @cnn.com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调查发现,大约有一亿六千万美国成年人有打机习惯,但只有少数人被诊断为电玩失调症 – 所占的比率可能低于1%至3%。因此对多数人来说,「打机」只是一种娱乐而非上瘾的行为。德国亦有多项研究显示大概有1.2%至5.7%青少年患有电玩失调症。而根据香港大学社会及健康心理学实验室于2017年的「香港高小学生打机习惯调查」,估计本港有近一成学童属有风险或可能已经患上打机成瘾,情况不容忽视。然而,最令人担心的就是这类患者有可能同时患上其他精神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自闭倾向或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等,令到事情加倍复杂及难以处理,而我们在诊所遇到的亦大多是这个类别。
在治疗上,关键在于帮助患者重建现实生活中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而非硬性禁止游戏行为。世界卫生组织将之列为正式诊断,有助患者获得适当的治疗资源和支持。
最后,如果孩子出现沉迷游戏、情绪问题等征兆,家长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进行全面评估和治疗。只有及时干预,才能帮助他们重拾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问题恶化。毕竟,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发展阶段,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提供适时的关怀和支援。

 

精神科专科医生 — 沈君豪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荣誉临床副教授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荣誉临床副教授

 

心病还须心药医 : Facebook | Youtube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