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识满天下——外卖平台帮餐厅找回失去的客量

  当一份工来找人的时候,一定是看中他的特长,Brian的特长不在于六呎昂藏的身高,而是他的独特经验,加上本土优势。他离开香港好几年,想家了,因此接受Deliveroo的聘请,回来开发香港市场。五年之间,从无而有,他把业务翻了十五倍,成为本地市场执牛耳的人物。
  Brian的决胜之道是甚么?他说,开业之初,全体员工包括他自己装扮成袋鼠团队,在人流集中的地区不停派传单,塑造个突出形象,使人记得这个袋鼠商标是成功的第一步。开业的头几年,每逢周五集体派传单,所有岗位的职工全体动员,每次他亲自出马,身先士卒。派传单也有比赛性质,凭传单的优惠码,知道有多少新客加入外卖行列,吸纳客量最多的员工会获得奖赏。集体活动的团队精神,发展成为公司文化,他相信,上下一心就会赢。
  相对于现有的外卖平台,Deliveroo凭甚么优势加入商圈呢?Brian列举几项重点:第一是时间优势,以科技赢取速度,平台采用人工智能系统,自动接单、送单,以最快速度、最高准时率,从下单计时三十一点五分钟内送到。  
  第二是本土化的服务中心,顾客有查询、投诉,接听电话的全部是本地香港人,易于理解顾客的需要和解决顾客的问题。
  第三是餐厅选择多,合作餐厅有几千间,其中六成是独家合作的,餐单各适其适。
  第四还有会员计划,以月费形式承包会员的送餐费,是对长期客户的一项优惠服务。
  现时他的合作餐厅有七千多间,送餐车队六千多人,公司一百多人的工作团队,每日在顾客、餐厅、车手之间协调,一刻不容怠慢;每日又有不同的状况会发生,要随机应变,整个团队不但要灵活性,更要机动性,特别在繁忙的用餐时间,应付这个庞大的餐饮人流,殊不简单。Brian的管理策略是贴身操作,他不时亲身上阵,与餐厅客户沟通,听投诉电话,甚至亲自送外卖,凡事跟得好「贴地」。
  「今日的管理概念来自当日深刻的体验。」他说,和矿工在一起的日子,他领悟一个道理,作为管理层,不可「离地」,必须「贴地」。
  「不同岗位的员工要面对不同的工作难题,我自己去听电话,才知道处理顾客投诉会涉及那些问题;我试过跟著手机的指引送外卖,才知道应用程式需要改善些甚么;我派传单,亲自接触顾客,才知道顾客想要甚么。你若不了解员工的日常工作,不听取他们的意见,就不能体会他们的处境,既无助于改善情况,也无法令工作变得更有效率,想解决有关问题就会更难。」高层与基层员工要站在同一阵线共同进退,公司知道他们的困难和需要,员工也明白公司的期望和要求,如此互相配合,才能推动业务发展。这个理念在他脑海里扎根,应用于目前工作,无往而不利。
  Brian没有私人办公室,在公司的开放式办公大楼里,他只占其中一个位置,和员工非常亲近。与此同时,他不断推出一些内部活动,激发员工士气,逢星期五集体叫外卖,和大家聚在一起分享美食,增进友谊,交流工作心得,互相取经。
  除了重视员工的需要,他更重视客户的需要,公司业务的宗旨是为客户服务,必须从客户出发。在疫情严峻的日子,为了帮助餐厅找回流失的客量,他推出外卖自取优惠,减免佣金至百分之三,增加自取服务,也给顾客多一个选择。又根据数据资料,提供改良餐单的建议,例如平日最受欢迎的食物是米线、鸡翼、快餐,疫情期间中菜套餐有后来居上之势,说明家庭外卖客增加了,餐庞可考虑加入中菜和健康菜单。他的亲和作风,使到餐厅客户和车手都熟悉他,有事会直接找他洽商,完全没有隔膜。
  Deliveroo在香港开业以来,每年营业额以倍数增长,Brian表示,外卖客陆续增加,目前估计占全港人口百分之十五,市埸空间依然很大。他透露现时公司的发展有三个方向:除了已经启动的外卖自取,餐饮到会服务今年也增长一倍,亦刚推出了早餐和消夜外卖,餐单和服务都趋向多元化。
  疫情持续改变很多人的餐饮消费模式,随著社会状态的发展,港人逐渐接受上网叫外卖,不少传统餐厅为势所逼也要转型外卖,外卖平台成为新兴行业,Brian怎样看待他的同业竞争者?他说:「我们基本上按照英国总公司的标准模式操作,这套体制比较先进,不用担心技术支援,可以专注做好市场营运。我没有关注别人做些甚么,只关注自己该做的事,按照我的原则做好自己,使外卖餐饮普及化,使人的日常生活更方便,作为平台的开拓者,这就是我的理想,也是我应该承担的责任。」(下)撰文︰ 予倩
  本栏由中大EMBA课程专访成功机构,冀读者能从中借鉴其成功理念及心得。

陈志辉教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