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新思维管理郊野景点 维护生态兼满足旅客 | 社论
「十一黄金周」首日,西贡桥咀岛地质公园涌现逾4000名游客,部分人践踏珊瑚、滥捕海胆、非法生火,引发环保团体与政府关注。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既反映中外旅客对香港郊野资源的热切渴望,也映照出本港生态旅游需要更好的管理。面对深度旅游浪潮,当局须以更前瞻的思维、科技手段与系统性规划,在满足游客需求与保护自然资源间取得平衡。
近年,旅客已不满足于都市消费,转而追求自然体验。香港拥有多元地貌与地质公园,成为深度游的亮点。然而,桥咀岛的事件显示,缺乏引导的「自由探索」易变成生态灾难。环境及生态局虽承诺巡查,但单靠人力难以覆盖辽阔的郊野与离岛。议员江玉欢建议派员驻守虽具善意,却非长远之策。与其被动应对,不如引入科技辅助管理:例如以无人机监测热点区域、透过即时广播提醒违规行为,甚至设置电子感应器记录人流与环境数据,提升管理效率。
更关键的是,香港需全盘审视郊野旅游资源。现时许多景点只提供基础配套,如生态指示牌、垃圾收集点、卫生设施等,有需要因应旅客需求有变而升级。当局应在热门路线增建步道、观景台与教育中心,并设计「生态承载量」机制,透过预约制度控制人流。这些基建不仅能引导游客行为,更能将「观光」转化为「自然教育」,让人在亲近山水时理解保育价值。
此外,宣传策略也需升级。在向内地与国际推广郊野游时,应同步传递环保讯息:例如透过社交平台发布「无痕山林」指南、在入境口岸发放守则手册,或与旅行社合作设计生态工作坊。当游客明白珊瑚被践踏后需数十年恢复、海胆对海洋生态链的重要性,自律行为便会自然产生。
归根结底,桥咀岛事件是香港转型生态旅游的契机。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构建「发展与保育并重」的策略,以科技、基建与教育为支柱,让郊野之美不仅成为经济资产,更是留给未来的绿色遗产。
辛正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