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茶果岭旧公校将拆卸 反思保育条件太严苛 | 社论

  发展局正密锣紧鼓重新发展茶果岭村,未来交由房协兴建公营房屋,村内的罗氏大屋获古物咨询委员会评为三级历史建筑,将作保育活化,未来向公众开放,但邻近的四山公立学校会被拆卸。据评估报告显示,若在原址保留校舍,将会令工程额外增加约3亿元成本,同时延长约21个月,因此拆卸后只会保留牌匾等物料供设计所用。

  四山公立学校不获保留,非历史价值欠奉。学校早建于1952年,由政府拨地、村民集资兴建,除了体现昔日乡民自理的模式,亦是本港仅存的摩登流线型风格建筑之一。为建屋而拆卸该校,似是无法避免,但近年本港亦偶有建筑物因有民间团体重新考究和发现其价值,才得以在最后一刻翻盘保育的例子,例如皇都戏院大厦和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库等。

  本港地少人多,拆卸和重建的循环不断,历史建筑物比国内外稀少得多,重建大多只按商业考虑,将用途极大化,以满足经济活动和住屋需求。这套思维有现实考虑,却牺牲港人建立身份认同的连贯城市环境,更可说建筑物比人的一生还要短暂。但是现行的历史建筑评级制度,未必能保护部分历史较短,却有建筑特色或人情味浓厚之地,所以当局宜适当检讨,推出更全面的机制,让本港发展继续紧扣历史,同时留住港人珍惜的集体回忆。

辛正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