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青年学者计划及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 推动研究发展 壮大香港人才库

更新时间:11:56 2025-11-12 HKT
发布时间:11:56 2025-11-12 HKT

研究资助局(研资局)一直致力于提升本地高等教育界的研究实力,并为此设立「杰出青年学者计划」为新进学者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针对人文学及社会科学领域,研资局所设立的「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鼓励他们专注投入研究工作,并将其付诸实践,造福社会。本报专访其中三位杰出学者,了解其研究课题如何解决现存问题。
 

以肠道微生态研究 开创代谢性脂肪肝疗法新突破

代谢性脂肪肝(MASLD)是全球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但目前的治疗选择有限。香港中文大学药物及治疗学系张翔助理教授的团队近日凭借在肠道微生态与MASLD方面的突破性研究,获得研资局「杰出青年学者奖」及其经费资助。初步研究发现MASLD患者中的益生菌显著减少,而这些菌种可分泌有益代谢物,经肠道至肝轴缓解饮食诱导的MASLD小鼠的病征,为「肝病肠治」开辟全新治疗方向。

张教授表示:「MASLD发病率逾30%,在香港的情况亦同样严峻。此病通常由饮食营养过剩(即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缺乏运动等引发,与肥胖、糖尿病及三高紧密相关。单纯脂肪肝可能逐步发展成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虽然仅有少数人最终患癌,但庞大的患者基数令脂肪肝相关肝癌成为公共卫生新威胁。然而,有关MASLD的临床研究长期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其诊断须依赖患者接受度低且费用高昂的肝脏穿刺活检;二是治疗手段匮乏,目前仅有两种药物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脂肪性肝炎合并肝纤维化的患者。」

张教授团队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在诊断与治疗领域取得系列成果。「在诊断方面,团队成功筛选出可识别脂肪肝炎阶段的无创生物标志物组合,并在香港、温州和美国圣地牙哥的样本队列中验证成效。该成果目前已申请专利并正推进转化,未来有望通过抽血精准识别需要干预的患者。在发病机制与治疗探索上,团队最早证实肠道菌群与脂肪肝相关肝癌的因果关系。透过建立高脂、高糖、高胆固醇小鼠模型,模拟人类脂肪肝自然进展,并通过粪菌移植实验,证实肠道菌群是诱发肝脏疾病的关键因素。后续研究进一步发现,两种益生菌可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抑制脂肪肝相关肝癌,揭示宿主基因可通过影响肠道微生态改善MASLD,为基因多态性引起的脂肪肝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策略。」

张翔助理教授的研究揭示肠道菌群在MASLD中的作用。
张翔助理教授的研究揭示肠道菌群在MASLD中的作用。

「杰出青年学者计划」推动科研进展 造福广大代谢性脂肪肝患者

张教授希望利用无菌小鼠和人源化无菌小鼠模型,确定肠道菌群抑制 MASLD的作用,以及通过功能性代谢物以及肠道菌群与宿主间的分子相互作用,阐明肠道菌群对 MASLD 的保护机制。此外,亦期望在这研究项目中评估肠道菌群在 MASLD 进展中的临床意义。

张教授感谢杰出青年学者计划从三方面推动研究:「首先是资金方面,计划覆盖了无菌小鼠等昂贵实验模型的成本,避免因经费问题而导致研究停滞,推动肠道菌群相关实验的持续进展。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计划助力团队招募科研人才,并培养本科生与研究生,为他们提供参与课题实验的机会,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既传递专业知识,也激发年轻学者对科研的兴趣,形成『研究—教学—人才储备』的良性循环,亦让我借此传承悉心育人的精神。与此同时,此计划支持团队开展概念验证研究,推动无创诊断试剂盒与益生菌药物的临床转化进程。目前团队正考虑从国家批准的可食用益生菌中切入,缩短临床试验周期,让研究可更快服务患者,助力脂肪肝的早期干预与治疗,同时让脂肪肝疾病有更可及的防治未来。」

张翔助理教授受惠导师对肠道菌群与大肠癌的研究启发,发现肠道菌群与脂肪肝的关联。
张翔助理教授受惠导师对肠道菌群与大肠癌的研究启发,发现肠道菌群与脂肪肝的关联。


利用超声波碳化技术 改造混凝土结构 推动低碳建筑发展

发泡混凝土(Foamed Concrete, FC)因其轻质、隔热和防火性能而备受重视。然而,传统FC透过引入气泡而制成,但早龄期混凝土中的气泡在热力学上不稳定,会导致孔隙扩大、不均匀而降低性能。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张诗鹏助理教授利用超声碳化技术来工程化水泥浆体的絮凝结构,透过水作为孔隙调控介质,从而形成拥有亚微米级孔隙、并能实现碳封存的水发泡混凝土(Water-foamed Concrete, WFC)。张教授期望透过此项目揭示其絮凝结构的强化过程,建立数值模型并解析其微观结构,评估WFC的性能及对环境的影响,从根本上革新轻质混凝土的生产原理及工艺,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

张教授指出:「传统的发泡混凝土就像在水泥里加入『不稳定的肥皂泡』,却因泡沫在混凝土中容易破裂,形成不均质微观结构,导致强度低、耐久性差。而超声碳化的水发泡混凝土,以技术革新打破这一困境,同时实现碳封存与提升建筑效能的双重突破。」此项目的核心创新在于重构造孔逻辑,摒弃传统上以空气作为介质,改以水为造孔载体,利用超声波及碳化双技术构建均质的微观结构。「首先,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注入水泥,使其与水泥产生反应生成碳酸钙(CaCO3)。这种稳定矿物需600℃以上高温才会分解,既能形成初期的三维骨架,又能实现碳封存(每100克水泥可封存超过9克二氧化碳)。随后,超声波在骨架形成过程中反复打散再重组,最终形成均质三维网络,将水分封存其中;待后期水分排出,便会留下超细孔隙。相较于传统产品的数百微米孔隙,亚微米级孔隙可抑制对流换热,显著提升隔热效能并强化耐火表现,同时避免部分传统工艺对铝粉等发泡剂的依赖。」

张诗鹏助理教授的研究利用超声碳化技术工程化水泥浆体的絮凝结构,使水成为孔隙调控介质,从而形成亚微米级孔隙并实现碳封存。
张诗鹏助理教授的研究利用超声碳化技术工程化水泥浆体的絮凝结构,使水成为孔隙调控介质,从而形成亚微米级孔隙并实现碳封存。

「杰出青年学者计划」助实验落地 为技术迭代提供保障

张教授的研究通过建立数值预测模型,关联二氧化碳导入与超声条件等工艺参数与微/宏观性能,用于指导配方并降低试验迭代成本。「根据生命周期评估(Life-cycle assessment)框架,量化此技术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效益。」

杰出青年学者计划的资金支持,不仅让项目前期实验得以落实,更助力组建专项团队,为技术迭代提供保障。「作为理大教授,我得以将项目中的前沿技术如碳矿化、孔隙设计与调控等融入本科、硕士及博士课程,让学生多接触绿色建筑领域,为香港培育创新人才。获得研资局的资助是对我和团队研究方向的极大肯定,让我们的研究更广为人知,也推动了我们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团队的交流,为绿色转型凝聚跨地域力量。杰出青年学者计划为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的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理想平台,通过提供关键资源与国际合作机遇,有效催化前沿研究,驱动创新发展,是青年学者实现科研计划、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重要助力。」

张诗鹏助理教授感谢研资局杰出青年学者计划支援绿色建筑领域发展。
张诗鹏助理教授感谢研资局杰出青年学者计划支援绿色建筑领域发展。

关于杰出青年学者计划

杰出青年学者计划于2012/13年度成立,旨在培育新进学者,帮助他们为日后的教学及研究事业作好准备。
了解计划
 

结合人本主义与机器学习技术 实现个性化介入 减轻长者孤独感

全球正面临人口高龄化与孤独蔓延两大趋势。推算到2036年,香港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30%,而孤独已成为影响长者健康的全球性问题,与抑郁、认知衰退及其他身心健康风险密切相关。荣获本年度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奖项的香港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与辅导学系蒋达教授,研究结合人本主义与机器学习技术,透过二次数据分析探讨三个核心问题,以深化对孤独干预机制的理解、建构人本主义干预框架、推广个性化的缓解方案及促进开发增强长者自主性的实证策略,并推动干预方向,从技能培训转向人文关怀。

「我们的研究以机器学习优化长者孤独感行为介入,通过数据整合与技术创新破解干预困境。过往依赖随机对照试验收集数据的研究,仅能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差异,却无法解释为何在同一干预方案下,部分长者的孤独感缓解效果显著,部分则效果微弱。研究首先整合多项目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借助机器学习擅长处理海量数据的优势作出预测。例如,分析发现教育水平较高、有子女陪伴的长者,参与干预后获益更明显。这打破我们一向的认知,精准判定哪些个体更适合特定方案,为个性化介入提供数据支持。」

蒋教授的研究同时注重技术与人文的结合。「此研究结合了『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两种理论框架,先透过广泛的心理学理论,如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等,筛选出适合缓解长者孤独感的方法;再透过机器学习数据驱动的方式识别个体变量作补充,形成理论与数据双重驱动干预框架。此外,研究瞄准学术空白,因当前对长者孤独感的干预多关注『是否孤独』,却忽视孤独感的核心定义,如社交生活的质素、或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等。目前,我们的团队正尝试用机器学习验证干预方案能否缩小以上差距。」

蒋达教授研究以机器学习优化长者孤独感行为介入,通过数据整合与技术创新破解干预困境。
蒋达教授研究以机器学习优化长者孤独感行为介入,通过数据整合与技术创新破解干预困境。

「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 助力数据整合 迈进成果

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为蒋教授的研究提供推动成果落地的重要助力。「教大在六月底得知计划结果后,为团队提供了各样的支持,包括迅速调整下一年的教学计划,让团队能专注于数据分析与模型优化。同时,获得计划的认可,大大增强我们团队的信心。而且计划提供的资源让我们得以从数据整合迈进成果,一方面促进完成论文发表,另一方面推动在香港实践干预方案。对我个人而言,此计划也是对阶段性研究的总结与深化,让我梳理过往成果、明确未来方向,是教学及研究生涯的重要印证。」蒋教授指,计划虽竞争激烈,但无需过度焦虑,因其本质是对长期研究的认可而非「一次性考核」。「学术成长亦需循序渐进,只要持续深耕,学者终可获得认可,让研究真正解决社会需求。」

蒋达教授感谢研资局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认可其研究项目,大大增强团队的信心。
蒋达教授感谢研资局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认可其研究项目,大大增强团队的信心。

关于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

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于2012/13年度成立,旨在为拥有优良研究成果纪录的人文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资深研究员提供支持,让他们能专心从事研究和写作。
了解计划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