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人物志|走天涯记族群故事 林文映访百村建会馆系客家情

更新时间:08:30 2025-11-13 HKT
发布时间:08:30 2025-11-13 HKT

《客韵流转》系列—— 踏村访古系乡情 

人们常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香港是个移民城市,人们来去匆匆,客家族群亦占一席。祖籍客家的林文映,过去20多年走访200多条本港及海外的客家村落,记录快将湮没的人和事。从最初对客家文化认识不多,到钻研下来体会其博大精深,从此不能自拔,默默充当本港客家文化的民间推手,参加各地的客家论坛,又远访世界各地,寻找客家族群的异乡故事。近年她将闹市的家改建为客家会馆,办讲座及接待各地客属团体,盼充当桥梁,连结全球客家人。

林文映是香港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亦是香港客家会馆馆长,祖籍为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全港有约642条村落,当中逾60%是客家村,惟随着城市发展,农业衰落,客家村落难逃村民迁移或移民,仅剩长者留守。自千禧年起,林文映走访本港各客家村落,希望赶在村屋坍塌、老村民离世前,与村民进行口述历史访谈,记录村落故事。

走访100条本港客家村落

她至今走访100多条本港客家村落,有的隐于山林,尚有人住;有的早已荒废;亦有是近年逐渐凋零。她最爱客家古村宁静致远的氛围,如飞鹅山山腰人迹罕至的茂草岩村及大埔的莲澳村,总让她感到舒坦。她喜欢与年长的客家乡亲攀谈聊天,和老人说说客家话,聆听老村的趣闻轶事。 

回想当初踏上访寻客家之路,她坦言力不从心,但庆幸随着岁月推移,逐渐获得本地众多客家村村长及乡亲的信任,加上许多素未谋面的有心人引荐和转介,使她走访本地客家村落时更深入,内容更扎实。

林文映走入客家村落,体验炒茶。  受访者提供
林文映走入客家村落,体验炒茶。 受访者提供

谈及对客家文化感兴趣的缘起,林文映娓娓道来。1988年她由内地来港,与父母团聚。当时她在粤海集团工程部担任文职,公余参加客家商会的乡谊活动,并协助出版会刊,开始走访客家村落,期间参加上世纪70年代初创办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她虽是客家人,但自言早年对客家文化认识肤浅。2011年受推荐接受香港电台电视部访问,她忆述当时硬着头皮答应,过程中害怕说错资料出洋相,「还记得是在荃湾三栋屋博物馆外,三台摄影机对着我,很大阵仗,我脸红耳热,非常紧张。」

从此以后,她决心「深耕细作」,长期在公共图书馆「恶补」客家文化的书籍,从此不能自拔,就如小说《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入大观园,看得眼花缭乱,深深被吸引。

林文映性格谦和,爱好文字,对文字有一份执着,曾出版爱情诗集及《客家香港文丛》等书籍,至今她已发表逾300篇客家文化及海内外客家族群的相关文章。

她说,下笔前必作考证,「村民的口述历史固然珍贵,但也小心考证,尽量避免出错。」她举例,早年外界曾指,前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早年曾入住元朗潘屋,但她涉猎大量史料及翻查媒体报道,均未见相关文献或照片可供引证,故未能尽信。

林文映热爱写作,曾撰写《客家香港文丛》。
林文映热爱写作,曾撰写《客家香港文丛》。
林文映已发表逾300篇有关客家文化及海内外客家族群的文章。
林文映已发表逾300篇有关客家文化及海内外客家族群的文章。

东帝汶华人一口纯正客家话

她喜见用心撰写的文章受到读者关注,并获本地及海外客家族群转载,同时非常珍惜每次与乡亲访谈的机会,希望文章除载述村落的过去和现在,亦能探讨客家文化的未来发展和传承,启发后人。

现时林文映平均每2个月外访一次,参加两岸及海外客家会议,或拜访异地客家族群,也出席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数月前她到访东帝汶及柬埔寨,发现东帝汶的华人多为客家人,早年从商而来并落地生根,亦有客家人与当地土著通婚,繁衍后代。让她感惊讶的是,当全球关注客家语濒临消失之际,东帝汶的客家人却说得一口流利又纯正的客家话,相比下本港客家话无声消逝,殊感可惜。

数月前,林文映到访东帝汶,探望当地的客家族群。受访者提供
数月前,林文映到访东帝汶,探望当地的客家族群。受访者提供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林文映的足迹远及南美洲、毛里裘斯、印度、南和欧美各国。她曾到访印度洋岛国毛里裘斯及留尼旺,当中留尼旺的客家人大部分来自广东梅县,「去到当地唐人街,能听到此起彼落的客家话。」

要访寻客家族群的异乡故事,除拜访当地家庭、聆听后人叙述先辈故事,她也会细看前人的族谱。她指,当地不少客家人早年被「卖猪仔」当劳工,看着发黄的族谱及「卖猪仔证件」,深感前人的艰苦。每次外访,她都会拜访坟场,既拜祭客家先贤,亦记录先贤墓碑的生卒年月等重要资料。

印度加尔各答亦有不少客家人聚居,她忆述到访当日,每户家庭都准备美食,盛情接待,令她难忘。林文映是性情中人,对当地客家人生活困苦甚表同情。她称,曾有卖鞋为业的乡亲屡被拖欠货款,际遇坎坷,当听到乡亲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她都流下眼泪。

冀充当桥梁连结全球客家人

多年来,她结识海内外不少客家族群,结下善缘和人脉,并多次协助海外客家族群寻根和寻找失散的亲友。近年,她曾成功为一位居于泰国的客家籍律师,寻回梅县的家乡,亦为两位早年在广州结识,其后失散60年、分别居于加拿大及内地的长者重新联络。

近年她将在本港闹市的旧居改建为客家会馆,举办讲座及接待各地客属团体。作为客家人,她坦言,视推广客家文化为一种使命,「希望能充当桥梁,连结全球客家人。」她特别感谢家人包容及支持,让她能随心而为。

林文映感谢多位客家村村长及乡亲的信任与引荐。  受访者提供
林文映感谢多位客家村村长及乡亲的信任与引荐。 受访者提供
林文映曾到日本出席客家文化交流大会。 受访者提供
林文映曾到日本出席客家文化交流大会。 受访者提供

客家服饰朴实元素 盼融入时装设计推广

林文映希望将客家服饰的朴素及实用元素融入时装设计,让客家文化走向国际视野。目前她正与时装设计师探讨可行性,盼早日圆遂心愿。

客家服饰简洁大方,以耐穿、方便及实用见称,充分展现客家人的朴素和节俭,其色彩亦以蓝和黑等耐脏的颜色为主。多年来,她走访中外客家村落,对客家服饰甚为熟悉。她说,不同年龄层的客家妇女身穿衣饰各异,观察其头帕、凉帽织带,大致已可判断对方是已婚,还是云英未嫁。

她称,一般而言,未婚女孩所戴的凉帽带绿色或彩色花穗,已婚少妇则配红色花穗,中老年妇女则多用青色、黑色或红绿黑的杂色搭配。

林文映与时装设计师好友邓达智,探讨将客家服饰融入时装设计作推广。受访者提供
林文映与时装设计师好友邓达智,探讨将客家服饰融入时装设计作推广。受访者提供

林文映收藏多套客家服饰,当她访寻隐世客家村落时,也会带上客家凉帽同行,不仅遮阳,也成为拍照时的道具。她指,客家妇女戴着凉帽在田间耕作,是昔日新界的一道风景线,可惜现在已近乎消失。

如何守护客家文化,她念兹在兹。早前,她与好友、时装设计师邓达智谈到,希望将客家服饰的特色结合时装设计,以软性方式推广,盼让客家文化走向国际视野。她说,明白筹备需时,但作为客家文化的民间推手,盼这个小小心愿得以实现。

记者:关英杰

——

《客韵流转》系列

每日杂志‧人物志|破传统开班授徒逾百人 钟氏父子「驱邪」 舞貔貅灵动重生

每日杂志‧人物志|因地制宜简单是美 谷埔李家承古味 客香炊烟暖旧村

每日杂志‧人物志|客家老村从未消失 情「农」荔枝窝12载 罗惠仪种出共生路

每日杂志‧人物志|客家民歌濒失声 「雄」心保存寻典故 组团修复传统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