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人物志|因地制宜简单是美 谷埔李家承古味 客香炊烟暖旧村

更新时间:17:00 2025-05-20 HKT
发布时间:17:00 2025-05-20 HKT

《客韵流转》系列——客家山海分甘味

客韵流转系列之客家山海分甘味 时代转变,生活节奏急赶得令人疲累,在这个物质丰饶的年代,有人崇尚速食,有人迷恋奢华盛宴。回到开埠前的香港,南迁客家族群刻苦俭朴,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民间智慧,克服物质匮乏的困境,在新界垦地成村,开枝散叶。惟当城市发展,农耕没落,客家村落渐次荒废,近年政府活化客家村落、复育客家文化,客家菜式及小食更列入非遗项目。沙头角谷埔是客家古村,村长李木星与女儿李雅婷近年以食物作引子,向公众推介因时地制宜、「简单是美」的客家饮食文化,盼市民学会一招半式,回家享用,收延续传承之效。 

谷埔,沙头角海以东有300多年历史的客家村落,高峰期聚居逾500村民,是沙头角第2大村落。年逾70岁的李木星是谷埔村长,于村内出生及成长,见证古村兴衰,其李家大宅去年获复修翻新,并供市民参观;「90后」的李雅婷,是木星村长的长女,从小在李家大宅成长,近年爱上客家饮食的简朴无华,从市区回来举办不同客家食品工作坊作推广,亦盼公众多认识谷埔历史。

「客家食物就是用最地道的食材烹煮,不卖弄花巧、不显眼,但又满足到养活家人及果腹的目的。」木星村长一语道出客家饮食文化的精髓。雨后的谷埔,负离子满满,让寡言的木星村长亦谈出兴致。任职酒楼点心师傅的他于疫情时退休,并回到李家大宅长住,早前获邀与西厨合作,办一席中西合璧的餐宴,他亲自下厨烹煮炆猪肉及酿豆卜等客家传统菜式,一展身手。

李木星深明难以回复昔日热闹情景,但希望延续流传客家文化。
李木星深明难以回复昔日热闹情景,但希望延续流传客家文化。

炆猪肉 黄酒煮鸡 酿豆卜

饮食是生活的一部分,客家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咸鱼白菜也好好味,对此他早有体会。他说,因为其父早逝,母亲忙于种田干活,童年时由祖父照顾,「经常用蕃薯煮饭吃」。他不挑食,因为果腹已很足够。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谷埔面向沙头角海,其祖父常出海捕鱼,若捉到鱼虾蚬蟹,便为饭餐加餸,他亦常到堤围外的海边碰运气,「最高兴抓到大青蟹,㓥宰洗净便放到饭面清蒸,美味无穷。」

对于传统客家菜式,他独爱客家炆猪肉、黄酒煮鸡及客家酿豆卜这3道,当中客家炆猪肉更是一生最爱。他自言厨艺受祖父启蒙,而回忆中祖父烹煮的客家炆猪肉最是美味,「他用南乳炆,十分惹味。」而且炆猪肉是客家人于喜庆大节日的菜式,他说,「那时候很难有机会吃到猪肉,正因为机会难得,才会珍惜回味。」他指,祖父因厨艺了得,屡获邀请到附近消防局及警署烹煮客家菜,成为村内佳话。

李木星最喜欢客家炆猪肉,亦是他经常为访客烹煮的客家菜式。
李木星最喜欢客家炆猪肉,亦是他经常为访客烹煮的客家菜式。

「咸鱼提鲜 马蹄粒带来口感」

黄酒煮鸡亦是过去不易吃到的菜式,他称客家人饲养鸡鸭猪牛,是用作出售图利,故除了节庆会㓥鸡杀鸭煮大餐,便是妇女产后进补才会杀鸡,辅以黄酒烹煮作补身食物。至于客家酿豆卜,亦是谷埔独有做法,他说,其他村落会将馅料酿在豆腐上,谷埔的客家人则将混和咸鱼粒、马蹄粒及猪肉的馅料酿进豆卜,「咸鱼香味完美提升猪肉鲜味,马蹄粒则带来口感。」

黄酒煮鸡是李木星另一拿手菜。   受访者提供
黄酒煮鸡是李木星另一拿手菜。 受访者提供

然而时移世易,正如60年代大批谷埔村民移民海外工作后,大片弃耕的农田变成芦苇丛及红树林,耕牛四处流浪,昔日梯田亦长成密林,木星村长慨叹好食材难寻,即使用心烹煮,亦难寻昔日风味,需在适应中找出路。他指,外来访客对黄酒煮鸡最是喜爱,特别是妇女喜欢其兼具酒香及鸡肉嫩滑,惟市面买到的黄酒香味不足,他便索性以糯米自酿黄酒,再配以红枣、当归及圆肉的药材烹煮。

至于他最爱的客家炆猪肉,他指时下买到的南乳只咸不香,大大影响味道。他指,黄酒尚可自家酿制,南乳却难以自行制作,但同时又要重新造出儿时味蕾的感觉,只能从祖父的版本中微调,最后经多番尝试才研发出以酱油取代南乳的改良版,效果不俗。

近年客家菜菜式、茶粿及手粉等客家小食列为非遗项目,引起公众关注。木星村长的女儿李雅婷自言,从小只知道客家食物好吃又味美,烧柴火烹制的茶粿及即食面亦别具风味,材料更是地道不奢华。直至近年,她认识到客家饮食文化中不时不食,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灵活和弹性,亦体会各个客家村都因应本身地形不同,而选用不同的食材。

李木星指,童年时协助母亲采摘鸡屎藤叶作下午茶。  受访者提供
李木星指,童年时协助母亲采摘鸡屎藤叶作下午茶。 受访者提供
李雅婷指,用柴火烹煮的餸菜别有风味。 受访者提供
李雅婷指,用柴火烹煮的餸菜别有风味。 受访者提供

村长女儿当上导赏员

对谷埔这片成长地,她别有感情,亦喜见近年多了村民退休回来居住,添上久违的人气,令她萌生办工作坊推广的念头,盼在谷埔湮没前,让更多市民认识这个客家古村。她以客家食物入门,推广客家文化,近年多次办茶粿、手粉、黄酒煮鸡等工作坊,让大人小孩亲手制作客家食物,又安排幼稚园及小学学生到李家大宅参观,并办季食士多,制作由复耕所得农作物制成的小食,如姜糖及姜黄粉。她指,每次办工作坊,都兼任导赏员,亲身介绍大宅内外及谷埔各村历史,盼为客家文化出力。

李雅婷指,茶粿制作班最多人参加。 受访者提供
李雅婷指,茶粿制作班最多人参加。 受访者提供

对传承客家饮食文化,木星村长深表赞同。他自15岁到市区工作,由卖点心到成为点心师傅养妻活儿,假日则回到李宅大宅居住,探望母亲。他说,在市区生活时若怀念客家菜,会光顾市面的客家菜馆,惟发现味道不似预期,「多了味精,少了原味」,殊感可惜。

现时村长亦会教授访客烹煮客家炆猪肉及黄酒煮鸡的传统客家菜式,他指出,「客家食物,因时地制宜,简单是美,希望市民学会后在家烹煮,延续传承。」

古宅四代情 满载温馨回忆

有逾90年历史的李家大宅,去年获中大建筑学院师生复修后焕然如新。古宅连结着李家4代,由村长母亲、到村长女儿及孙女,满载回忆。

谈到7岁的外孙女,木星村长露出罕有的笑容。小孙女是长女雅婷的女儿,乖巧精灵,很得村长夫妇疼爱。他说,假日女儿及孙女会回来探望,一起制作茶粿,余下的时间会带孙女走进村中小径,重踏昔日自己的成长地,讲讲童年往事,说说旧日风貌。

木星村长的母亲已届90多岁,因年事已高及行动不便,近年迁出市区,方便照顾。他说,知道母亲心系故居,故每到节庆必会陪同母亲回到谷埔,让老人家重返大宅,怀缅过去,亦让4代聚首同堂。

李木星带领小孙女游谷埔。 受访者提供
李木星带领小孙女游谷埔。 受访者提供

婴儿摇篮木制镜台视珍宝

对雅婷而言,李家大宅就是成长地,也留下不少跟祖母的生活点滴。她说,因父母忙于工作,入读小学前她由祖母照顾。她说,当时祖母住在沙头角,但每星期总有3至4日,拖着她回到大宅,「最记得祖母必会上香拜拜祖先,然后打扫执拾屋内外。」她称,即使每次只逗留2至3小时,颇为急赶,但祖母都甘之如饴,「当时没有甚么感想,现在长大了,才领悟到祖母每次回去,是对古宅及谷埔的挂念。」

过去数十年,李家大宅持续人烟不断,庆幸未有白蚁为患,大宅保养得宜下,复修团队以保留原貌为宗旨,最终只更换10条屋顶梁柱,另换去霉烂的天花木板及破烂窗户,又为外墙髹上新漆,并复修厨房和厕所。

大宅2楼有多个房间,前房是木星村长从小至今的住处,往内走有小厅放置婴儿摇篮,摇篮内各有1件红及蓝色的校服外套,地上放有1辆塑胶玩具车。木星村长腼腆地说,襁褓时期曾在摇篮睡过,该两件外套亦是其小学校服,玩具车则是雅婷的旧物。木星村长寡言木讷,但对旧事旧物都珍重保存,包括属其祖母嫁妆的木制镜台,他都一一保留,守护几代人的回忆。

记者:关英杰
——
《客韵流转》系列

每日杂志‧人物志|破传统开班授徒逾百人 钟氏父子「驱邪」 舞貔貅灵动重生

每日杂志‧人物志|客家老村从未消失 情「农」荔枝窝12载 罗惠仪种出共生路

每日杂志‧人物志|客家民歌濒失声 「雄」心保存寻典故 组团修复传统资料库

每日杂志‧人物志|走天涯记族群故事 林文映访百村建会馆系客家情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