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德盛事旺丁可谷吸财能力 数据量化回报 改善营运配套
发布时间:06:00 2025-11-16 HKT
本届政府大力推动盛事经济,成为香港发展新动力,自今年3月以来,启德体育园已成为落实盛事经济的核心平台。仅4场Coldplay演唱会便吸引约20万观众入场,预计带来的经济效益达10亿元;启德零售馆在7月销售额较开幕初期升20%,周边食肆营业额亦多30%,显示香港积极推动盛事经济奏效。当局更预期今年盛事活动可吸引230万旅客,带来高达81亿元消费,以及约46亿元经济增加值。有专家建议,政府应利用数据量化投入资源的实际回报、改善活动营运及配套,将盛事所带来的「人气」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财气」,成为香港经济增长新动力。记者 关纪红

启德体育园自3月启用以来,已举办超过30场本地及国际体育盛事,累计吸引700万人次到访,单是主场馆入场观众已逾100万人次;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入场人次更突破11万,较旧场地多15%。本港智库团结香港基金早前报告更指出,「经济贡献」方面,香港文体旅业增加价值连续两年居首,按年增长13%,而随着启德体育园落成,香港发展盛事经济将更具优势。
德勤中国香港消费市场业务主管合伙人郑焕然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他曾多次参与启德盛事活动,认为启德体育园确是举办大型活动理想场所。他说:「启德场馆是少数配备空调、可舒适观赏赛事的体育馆,而且相较于旺角大球场,其远离民居区位优势更为明显。」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水志伟亦指出,相较于红馆及香港大球场等传统场地,启德体育园优势在于周边商圈规划完善。除了观赏比赛或演出,旅客还可在附近购物场所及临时摊位消费,提升整体体验。他特别提到,启德体育园坐拥海景,在繁华都市中实属难得。
而今年《施政报告》重申,政府将持续推动「盛事+旅游」策略,并促进文化、体育与旅游协同发展,为经济注入新动力。郑焕然表示,虽然启德的盛事活动对本港整体GDP直接贡献可能有限,但这些活动释放出香港经济复苏的积极信号。他预期,随着BLACKPINK演唱会等更多大型活动在启德举行,明年本港零售及餐饮业表现有望优于今年。
周边商圈生意受带动
水志伟则指出,尽管目前缺乏直接数据反映盛事活动对本地生产总值贡献,但活动期间启德体育园周边商圈营业额明显上升,如启德零售馆7月零售销售额较3月增长超过20%,出租率达9成;约30%至40%周边食肆在活动期间延长营业时间至凌晨,带动额外收入,其中宋皇台一带食肆生意额更录20%至30%增长,反映盛事活动对本港经济提振作用显著。然而水志伟指,香港目前缺乏官方统一机构统计盛事经济效益,难以客观评估投入与回报比例。他建议政府设立内部数据统计师职位,量化乘数效应,为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据政府统计,今年上半年盛事活动共吸引约84万旅客参与,带来约33亿元消费额及约18亿元经济增加值。当局预期,2025年全年盛事将吸引约230万旅客,带来约81亿元消费额,经济增加值预计46亿元。文体旅局局长罗淑佩早前表示,对达到全年4900万访港旅客人次目标充满信心。

非活动可降场租提升使用率
被问及如何进一步将「人气」转化为「财气」,做到丁财两旺,水志伟建议推出城市套票,结合住宿与体验式活动,延长旅客停留时间;同时可协同举办多项大型活动,如会议展览、体育赛事及文艺演出,吸引国际旅客参与多项活动。
此外,水志伟又提议多举办国际青年赛事,因赛程较长可吸引运动员亲友随行,进一步带动旅游消费。有数据显示,香港过夜客整体消费平均5400元,内地客消费约5000元出头,会展旅客则超过7000元。
郑焕然直言,启德体育园在非活动期间人流冷清,建议通过降低场租、引入多元文娱活动如嘉年华和社区艺术节等方式,提高场地使用率维持人流。他还指出,年轻一代偏好透过社交媒体获取资讯,相关部门应加强利用社交平台宣传盛事活动及推广旅游景点,以扩大影响力。
相关文章:盛事经济建功 票务平台半年业绩 追平2024全年 望拓东南亚市场
本港部分盛事经济数据
| 项目 | 具体 |
| 启德体育园逾30场本地及国际体育盛事 | 已录700万人次到访 |
| 启德体育园附近食肆的生意 | 活动期间录得20%至30%增长 |
| 今年上半年盛事活动 | 约84万旅客参与,带来约33亿元消费额及约18亿元经济增加值 |
| 今年全年盛事活动 | 预计将吸引约230万旅客,带来约81亿元消费额及约46亿元经济增加值 |
启德体育园即将举行盛事
| 时间 | 活动 |
| 2025年11月 | 2025年全国运动会(香港赛区) |
| 2025年11月 | 香港马拉松2025:「时尚x运动」障碍赛时尚活动 |
| 2025年11月 | 2025 MAMA AWARDS Presented by Visa |
| 2025年12月 | 韩团TWICE香港演唱会 |
| 2025年12月 | 韩国人气男团ZEROBASEONE香港演唱会 |
| 2025年12月 | 周深2025巡回演唱会-香港站 |
| 2026年1月 | 国际女子天团BLACKPINK世界巡回演唱会-香港站 |
| 2026年1月 | 2026年国泰/汇丰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 |
资料来源:启德体育园官方网站

旅客「高消费」不再须出招延停留时间
在港府积极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协同发展背景下,旅游业正被赋予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使命。今年《施政报告》进一步提出「生态+旅游」及特色地方主题深度游等多项策略,致力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与项目。然而,随着旅游模式转型,如何在开发过程中平衡生态保护、适应新型旅游趋势,已成为香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有旅游业界人士指出,香港必须从过去依赖「高消费购物」的模式中转型,转向提升旅客到访频率与延长停留时间,并通过精细化管理人流的措施,实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

据旅发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香港入境旅客超过3647万人次,按年增加11.9%。其中内地旅客约2799万人次,按年增加10.9%,占比高达77%。然而,疫情过后,内地旅客的旅游行为出现明显变化,「穷游」与「特种兵式旅游」,以高强度、低消费方式快速游览多个景点迅速兴起。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相关旅游攻略随处可见。东瀛游主席禤国全指出,过去内地旅客以首次访港者为主,消费能力较高,热衷于购物;而如今超过9成内地旅客选择自由行,大众旅游成为主流。他强调,业界或应重新思考发展方向,从追求「高消费旅客」转向吸引旅客反复到访并延长其停留时间。另外,据文体旅局数据显示,内地旅客的人均消费额从2023年的6500元,下降至2024年的5000元,平均逗留时间也由3.5晚缩短至3.2晚。
政府可发掘潜在特色景点
谈及香港旅游的转型路径,禤国全认为,香港作为前殖民地,拥有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融合,与内地城市有鲜明对比。此外,红树林、地质公园等自然景观同样是香港的宝贵资源,他建议政府可扮演主导角色,负责发掘香港各区潜在特色景点,吸引更多旅客来港,并同时协调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包括清晰的指示系统、便捷的交通接驳以及充足的公共洗手间等,以提高旅客体验。他特别强调,不应以「穷游」标签化部分旅客,否则可能导致服务品质参差,影响旅客体验。
一项由国际青年商会中国香港总会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1.3%受访旅客对生态观光感兴趣,其次为历史古迹(18.1%)和艺术文化(15.6%),反映旅客的旅游取向已由传统的「食、买、玩」转向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然而,旅游开发若未加妥善管理,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研究机构Orientis首席经济师徐家健建议,在公共地方,政府或可加派人手进行清理与维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若人手不足以应对,当局则可考虑限制入场人数措施,以避免景点承载能力过高,破坏生态环境,具体方式包括实施预约或抽签制度,控制每日入场人数;或设立收费机制(如门票),此举一方面能透过价格调节需求(部分不愿付费的旅客会却步),另一方面门票收入可直接用于景区的保育与管理,提升游览品质,形成良性循环。
香港特种兵一日游玩路线
资料来源:小红书 |
艺术品交易旺稳居亚洲龙头
今年的《施政报告》提出,将香港打造为「全球高端艺术品交易枢纽」,建设大型艺术品仓储及配套设施,并就艺术品交易的税务、融资及人才培育等范畴展开深入研究,反映政府发展艺术品交易枢纽的决心。据商业洞察机构MDRi发布的《2025中国艺术市场报告》,香港已成为全球当代艺术品拍卖第三大市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去年当代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达4.76亿元,稳居亚洲市场领先位置。业界人士指出,当局的策略可与家族办公室战略及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CIES)产生协同效应,成为推动本港经济发展另一路奇兵。
专家倡税务优惠涵盖
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2023年香港艺术品、珍藏品及古董的贸易总额约1055亿元,占整体贸易总额的1.2%,反映艺术品交易已在香港经济中占一席之地。
安永金融服务香港税务合伙人林俊铭认为,香港有3大优势足以支持其成为全球高端艺术品枢纽。首先香港作为国际资产与财富管理中心,汇聚众多高净值人士及家族办公室,对艺术品收藏与投资需求旺盛;其次,香港已是全球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第三,在国家战略中,香港被定位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享有区位与制度优势。林俊铭相信,发展高端艺术品交易不仅能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可带动包括展览、画廊等艺术生态圈发展。
林俊铭亦建议,认为政府可考虑改良现行家族办公室税务优惠措施,将适用范围扩至艺术品,如红酒与各类收藏品,从而强化家族办公室与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之间协同效应,促进文化艺术领域发展。他又引述安永报告预测,未来20至25年内,全球将有高达80万亿美元财富(包括艺术品)传承至下一代;香港若能成功打造成高端艺术品交易枢纽,将成为支持富裕家族实现财富转移与传承重要平台。

相关文章:婴儿经济|港生育率回升 坐月服务需求殷切 月子中心涌现 高端收费数十万
宠物经济|餐厅禁狗令松绑 港宠物产业增长料达40% 业界吁完善发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