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承建商俊和引入AI科技应对行业挑战 解决「一时饱死一时饿死」痛点
发布时间:06:00 2025-09-23 HKT
香港建筑业正面临工程量波动的核心挑战,政府与市场主导的工程供应不稳,使企业陷入人才管理困局。亚洲联合基建控股(711)旗下俊和建筑控股主席李家粦表示,公司正积极引入AI等创新科技,试图突破工程量周期性波动与人才管理的挑战,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效率与安全性,进而调整竞标策略及业务布局以适应市场变化,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路径。
突破工程波动与人才管理挑战
建筑业的工程量不足已成最大痛点,李家粦指出,工程数量与推出时间受政府及私人市场决策主导,企业缺乏自主控制权,加之投标竞争激烈,中标结果难以预测,导致建筑业面临「一时饱死一时饿死」的境地。他解释道,项目完工后若新工程衔接不上,团队人员往往流失他处,而中标后又难以快速召回离职员工,即使公司尝试拓展物管、保安等多元业务,但因技能不匹配,无法实现内部人才分流,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人才管理陷入困境。

新工程审批放缓 加剧供需失衡
在2025至2026财政年度中,港府基本工程预计开支为1198亿元,较上年增长100亿元。李家粦指,政府工程开支虽见增长,但新增额度多用作现有工程付款或补拨欠款,新工程审批速度放缓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失衡,另外私人市场近期虽现回暖迹象,但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行业处境。
引入「龙门三兄弟」清理高危渠道
为突破困局,行业正积极推动科技应用。李家粦指出,公司已经自主研发专利技术,包括在楼宇施工中安装智能镜头,通过AI识别每日工程进度,精准判断泥水、油漆等工序完成情况,甚至能预估完工时间,同时解决高层楼宇人工巡查低效问题。在安全监督方面,李家粦称,公司透过业界首个一站式智能中央管理平台「SmartZone」系统,实时监控多工地安全状况,对未系安全带、闯入危险区域等行为及时预警,并引入「龙门三兄弟」机器人清理高危渠道,相关技术已获国际奖项认可。

工程BIM技术渗透率低 公司靠技术分取胜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I应用逐步落地,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推广仍面临深层挑战。李家粦表示,目前香港仅医管局、港铁等大型机构广泛应用BIM,私人行业及部分政府项目渗透率偏低,多数建筑师和工程师仍习惯二维图纸。他认为,若设计方能直接提供BIM模型,施工效率可大幅提升,惟相关法规尚未强制要求设计端使用BIM,企业需自行承担额外投资成本,导致这项讨论多年的技术未能快速普及。
面对市场挑战,李家粦称,公司正透过多重策略提升竞争力,例如投标层面重点发力「技术分」,凭借优质的现场管理、安全管理体系及技术方案,即使报价非最低,仍能获得中标优互补与协同,提升项目承接能力。
ESG已从「可选题」变「必答题」
李家粦认为,目前ESG已从行业的「可选题」变「必答题」,ESG相关的环保元素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分」将直接影响中标概率。李家粦坦言,企业践行ESG最初多基于法规约束与投标需求,但长远而言,电子投标、无纸化办公等举措不仅能降低文件管理风险、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也倒逼企业加大网络安全等配套投资。
聚焦基建及公屋领域布局
业务布局上,俊和选择聚焦基建及公屋领域,采取「细水长流」策略,通过持续投标维持稳定项目节奏,避免因集中中标后项目断层导致的风险。而对于大湾区市场,李家粦认为,香港建筑业在纯粹施工领域优势不明显,内地在人力成本与技术应用上竞争力更强,但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运营管理等领域,仍有合作探索空间,未来行业或将更多关注东南亚等海外市场,但需应对高额投资与地缘风险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