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常犯陷阱:过度控制影响孩子自主学习 家长学习「放手」3个贴士︳儿童心理
发布时间:15:12 2025-11-13 HKT
在少子化与高压竞争的社会中,越来越多香港父母成为「直升机父母」,事事干涉、随时盘旋在孩子生活上空。虽然出发点是爱与保护,但过度介入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削弱其自信心与成长的自然动力。过度保护亦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产生依赖与焦虑的形成机制。这次将说明如何透过适当放手,帮助孩子发展健康的自我认同与心理韧性。
剥夺自主的后果
心理学家Erik Erikson在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指出,儿童在「自主对羞愧」及「主动对罪恶」阶段(约二至六岁)会逐步建立独立与主动性;青少年期则为「身份认同对角色混乱」的关键阶段。若父母长期控制孩子的选择与行动,他们的自主性将受阻。过度保护的孩子常出现「学习无助」现象,即使具备能力,也会怀疑自己能否胜任,甚至倾向依赖他人决定一切。过度保护与青少年焦虑症、强迫倾向及自我效能感低落密切相关。当孩子无法经历「试错」的过程,他们对生活挑战的耐受力会降低,任何小挫折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退缩回父母的庇护下寻求安全感。
容错空间的重要性
家庭是个互相影响的动态系统。若父母持续在每个决策节点替孩子「铺路」,孩子的责任感与行为控制能力将无法成熟,而容错空间正是建立心理韧性的核心。当孩子被允许犯错、经历失败,并在支持性的环境中学会修正自己,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与自信心自然增强。例如,让孩子决定早晨穿甚么衣服、如何规划放学后的活动,虽是日常小事,却是成长的重要练习。父母可透过「建设性失败」策略引导孩子 —— 即允许发生可控的错误,并鼓励其反思过程而非结果。这样孩子可逐渐学会自我调整,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将控制化为支持
「直升机式控制」往往源于父母内在的不安全感与焦虑。有这样情绪的父母可能来自对比较和竞争的恐惧,有机会是因父母的原生家庭所影响,或源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父母必须先觉察并处理自己的焦虑,才能真正将关怀转化为支持。健康的亲子互动模式应从「主动控制」转为「后援支持」。父母的角色应是提供安全基地(secure base),让孩子在需要时回来寻求协助,而非过度介入每个细节。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与尊重,他们更容易在挑战中展现自我。我建议父母练习「延迟干预」 ——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立即出手,而是先观察、倾听,再适时提问:「你觉得该怎么办?」这不仅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也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进而建立自我的判断概念。

家长如何学习「放手」的3个小贴士
- 从小事开始让孩子自己决定,如选择衣服、安排游戏时间,都是培养自主的起点;
- 容许孩子犯错并从中学习,失败是最佳老师,父母应关注学习过程而非结果;
- 转为支持角色而非全程控制,在孩子寻求帮助时介入,而非主动干扰。
临床心理学博士郑颖珩Profile
.婚姻及家庭治疗师
.亚洲家庭治疗学院院士
.美国婚姻及家庭治疗学会会员

相关文章︳小朋友乖巧听话其实是「消极配合」?3步用助孩子打开心扉︳儿童心理
相关文章︳辅导孩子重拾校园正能量 3个和孩子一起建立返学适应力小贴士︳儿童心理
相关文章︳父母要勇于跟孩子认错 给家长重建亲子关系的3个小贴士︳儿童心理
相关文章︳管教常犯陷阱:当父母的愤怒成为孩子的枷锁 3个家长自我控制情绪小贴士︳儿童心理
相关文章︳管教常犯陷阱:口是心非的压力 关心孩子学业也要留意的3个说话技巧小贴士︳儿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