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治疗师 x 儿童教学频道创办人 Kala EE林嘉淇:「做YouTuber从来唔系为赚钱!」︳亲子专访
发布时间:16:01 2025-11-17 HKT
亲子专访︳与Kala EE相约在火炭一playhouse内进行访问,当日刚从西贡完成拍摄的她,以标志性的形象现身 —— 扎着俏皮的辫子,身穿浅黄色T恤和蓝色牛仔工人裤,配上黑色圆框眼镜,浑身散发着活力。谁能想到,只需换上一套专业装束,这位亲切可爱的「Kala EE」就会变成言语治疗师「林姑娘」?
既是言语治疗师 也是儿童教育YouTuber
本名林嘉淇(Fiona)的Kala EE,毕业于香港大学理学士(言语及语言病理学)课程,正职是一位言语治疗师,同时亦是「Kala EE香港儿童教学频道」YouTube频道创办人。鉴于她的双重身份,故访问前已请她带备作为「林姑娘」及「Kala EE」时的装束,以突显两者的形象差别。访问中途,Fiona即场示范了这种形象转换。当她换上素色装束、拆开辫子,瞬间气质迥异,仿佛判若两人。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仍令笔者和摄影师感到十分诧异。「入学校做训练不会用很『卡哇依』的形象,入到训练室就要遵守规矩。」而这种刻意的区隔一方面是希望维持言语治疗师专业、严谨的形象,同时亦不希望打破Kala EE在小朋友心中美好的形象。

受外甥启发 创办粤语幼教频道
谈及创办频道的缘起,Fiona忆述一切都是受外甥启发而开始。「他非常喜欢一位美国YouTuber『Blippi』,一个当时连自己英文名都不会串的两岁孩子竟然能准确串出『Blippi』。」这让她留下深刻印象。与此同时,她在朋友圈和生活里,也会听闻有家长询问:「有没有类似的粤语频道可以推荐?」不禁令她反思香港小朋友会看Blippi学英语,但竟然仍未有一个频道,透过类似的生活化影片让本地小朋友学粤语。加上当时正值新冠疫情期间,多了时间在家,在多重因素催化下「Kala EE香港儿童教学频道」诞生了。
「我从来没想过会有这么大的回响。」Fiona坦承最初只是一试无妨的心态,如今频道上大部分影片的点击都以十万计,介绍双层巴士的影片更突破200万观看次数。

学中文不止为面试 家长陪伴更关键
选择以粤语为教学主题,除了社会需求,更源于Fiona对母语传承的使命感。她观察到,现今许多孩子由工人姐姐照顾,习惯用英语沟通,就连家长也越来越多用英语或普通话与子女交谈。「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觉得广东话重要,又怎能驱使小朋友学习粤语?」
Fiona更直指部分家长很目标为本,要孩子学中文、广东话不是真的想他们懂得表达、讲得好,只是为了应付面试。她建议家长反思:「日后希望孩子用哪种语言与自己聊天?如果想小朋友用广东话,就要在日常花时间跟他说。」
尽管市面上中文教材丰富,如各式各样的绘本、字咭、点读笔,Fiona认为关键还是在于家长的投入。「在我接触的个案中,我问妈妈有没有每天和小朋友看书、聊天,有些都说没有这些习惯。」因此她将「亲子共同观看」设为频道重要目标。「我的影片有些内容连大人都未必知道,例如介绍『绿在区区』的分类回收方式,连我身边的朋友在陪子女观看后都表示长知识。」

她乐见孩子透过影片学习后与家长分享。「小朋友搭车时指着窗外说『这是狮子山』,为甚么三、四岁的孩子会认识狮子山?都是从影片中学来的。」这种亲子间的交流,正是她希望做到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独特的呈现方式 —— 没有传统字幕,而是在画面当眼处标示关键字。「对三、四岁幼儿来说,一大堆字幕根本看不及,反而突出关键字更有效。」Fiona不但会将关键字重复朗读数遍,同时贴心地在中文字下加入英文翻译,好让外国小朋友和家长都能跟上,增加学习动力。
ADHD特质成就斜杠达人
除了言语治疗师、YouTuber,Fiona还有兼职做脸部彩绘。身兼数职,她究竟是如何管理时间?「言语治疗师一星期返三至四日,周末则可能以Kala EE身份出席一些不同类型的对外活动,YouTube拍摄则较即兴。举个例,可能见到今日天气好,就会去拍游乐场,但基本上每日都会抽时间剪片。
这种一人多职的能力,或许可以说是「因病得福」。Fiona忆述小时候已有齐ADHD症状,被老师罚企、见家长是家常便饭。长大后请教精神科医生朋友,才知那是典型ADHD,只是当年没有诊断机制。
然而,这个曾经的「学习障碍」反而成为她现在的优势。初中偶然发掘到游泳、跑步天分后,连带学习兴趣也提升,最终考入港大言语及语言病理学课程。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认识并发挥个人特质,才是成功的关键。

结合专业与创意 从生活汲取灵感
Fiona巧妙地将不同工作融会贯通。她举例,教制作圣诞卡的影片灵感,正是来自幼稚园服务时的观察。「 如果只做YouTuber,整天对着电脑,反而会让眼光变窄。继续执业让我紧贴潮流,知道小朋友喜欢甚么、老师用甚么方式教学。」
而个人生活习惯、新闻议题、节日时令都可以成为Fiona的灵感来源。不过她强调,每条影片的制作时间因主题而异:「介绍游乐场设施可能一、两小时拍完,但潜水,讲海洋保育的影片,用了电话、GoPro、360全景相机等多种器材拍摄,光是看片选材就要两星期。」

克服剪片挑战 自资租车拍摄
回想开设频道初期,Fiona坦言困难重重。「我本来就不是喜欢对着电脑做文书工作的人,拍片却要花大量时间剪接。第一条片用了一星期剪接,以现在的熟练度,可能一天就能完成。」另外,剪片时电脑死机等技术问题也曾让她头痛,要家人出手协助才得以解决。频道开始至今,虽然她一直聘请大学生协助拍摄,但剪接仍亲力亲为,可见她对影片品质的重视程度。
四年来150多部影片,每部都是心血结晶。「最深刻是拍工程车,每部车都要专人开过来让我拍摄;另外自掏腰包租巴士拍摄,还请了航拍,现在回想都觉得很热血。」

孩子的笑容比收入具推动力
令人意外的是,做YouTuber的收入并不丰厚。每月过百万点击率,收入约一万元。因儿童影片没有追踪式广告,而Fiona也不设会员制度叫人课金支持。「我不是为了赚大钱,你看得开心,我又做得开心便继续做下去。」
这种理念也体现在毛公仔、文件袋等周边产品上,因为不是大批量生产,成本高,加上要请画师设计,可能卖过千件才赚几百元。但看到小朋友抱着公仔开心的样子,Fiona就觉得很值得。
对她而言,最大的回报是孩子的进步与笑容。「有SEN小朋友五岁只能说单字,看完影片后说话变多了。移民外国的家长也分享,孩子透过频道开始肯说广东话。」这些回馈成为她坚持的动力。「有几个住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小观众,从没来过香港,却都知道狮子山、认识香港的地铁站名;还有孩子问我甚么时候去三藩市探她,非常可爱。」

冀推广香港本土文化与自然风景
在追求流量的时代,Fiona坚持兼顾娱乐与教育,所拍摄的都是她想让人知道的东西,必备教育成分兼具趣味。谈到未来想拍摄的题材,她表示一直很想拍摄「香港制造」的主题。「之前除了校服,还拍过面包工场,让人知道面包是怎样做的。」她希望透过呈现物品的制作过程,让孩子切身感受到影片的内容原来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是为学而学。
另一方面,Fiona希望藉影片推广香港独有的自然风光。「为甚么这么多外国人喜欢香港?因为有丰富的户外环境,且非常方便。反而有些本地家长少了留意香港,有时间也出外旅行,不太留意本地景点。」

回想数年来的YouTuber生涯,Fiona觉得已达成当初目标 —— 带动更多人认识粤语及香港文化。她笑说经营频道收到的礼物「相信多过过往20年收的礼物」,但无论哪个身分,孩子送的心意卡和画作,她都珍而重之地保留。
从诊疗室到萤光幕,Fiona以独特的方式,在专业治疗与大众教育间架起桥梁。对她而言,无论是「林姑娘」还是「Kala
EE」,不变的是那份陪伴孩子成长的初心,用创意与专业,为香港下一代铺设一条充满乐趣的语言学习之路。
文:林诗敏
图:陈仲梁、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场地提供:子供部屋Kodomo Playhouse
相关文章︳13岁创建运动义教平台 Game On创办人吴日燊:「孩子亦能逆转胜,赢在终点线」︳亲子专访
相关文章︳书香世家教出网球名将 黄泽林爸爸黄悦明博士:「读书不止为糊口,运动非升学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