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港学童填补收生缺口:从制度差异到文化的4大融合 三方协作构建共融校园︳高主教书院前校长杨世德专栏

更新时间:17:06 2025-06-23 HKT
发布时间:17:06 2025-06-23 HKT

香港学童人口下降导致学校面临「缩班杀校」危机,内地专才计划带来逾八万随行子女,为教育界注入新血。两地教育制度与文化差异却带来挑战,如内地学生的应试训练与香港的自主学习模式有所不同,语言障碍与社交隔阂亦影响了共学环境。要融合两地学生,学校、家长与社会可作3方面的协作模式,促进新来港学童融入,构建共融校园,将文化差异转化为教育优势。

1. 人口结构转变与教育生态检视

香港适龄学童人口近年持续下跌,教育局数据显示,2025年小一新生人数较五年前减少近两成,部分中学已面临「缩班杀校」危机,去到2029年情况更加严竣。然而,随着政府推出「高才通」、「优才计划」等政策,两年间吸引逾11万内地专才来港,其随行子女超过八万人,意外为教育界注入新血。就以油尖旺区一所官立中学为例,2024年每日接获内地插班查询较往年急升四倍,出名直资学校更因「退一补一」机制成为内地家长热门选择,却也令两地教育制度差异日渐拉濶。

(图片来源:PhotoAC)
(图片来源:PhotoAC)

2. 两地制度差异:从应试训练到自主学习 

内地教育素以密集型知识传授为主干,学生擅长标准化考试;反观本港教育近年强调多角度思考与自主探究,使到不少内地新生初来港时,因不熟悉「反思报告」撰写而碰壁的个案。这种差异更延伸至课堂表现:内地学生一般因英语水平稍逊,在英文中学出现「听不懂、讲唔出」的困境;本地学生则对内地同侪的全力拼搏感到压力,而且日常生活讨论的话题也有明显的差异。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文化认同 —— 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社会氛围,与内地重视集体主义的成长背景,或会造成身份认知的矛盾。

(图片来源:PhotoAC)
(图片来源:PhotoAC)

3. 共学挑战:从语言障碍到社交隔膜

当两地学生共处校园,差异往往化为日常摩擦。深水埗、上水、粉岭等学校,不难观察到内地学生因粤语不流利,小息时多聚集成「普通话圈子」;本地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时,抱怨内地同学惯常直接给出答案。家长层面的忧虑亦需正视:本地家庭担心子女在呈分试中,因「内地式催谷」而处于劣势;新来港家长则对本港教育「多角度思维及重过程」的评核方式感到困惑及难适应。

(图片来源:PhotoAC)
(图片来源:PhotoAC)

4. 破局策略:三方协作构建共融校园

面对此现实困局,学校、家长与社会需建立「三角协作模式」:  

1. 课程革新与教学调适

  • 设立衔接课程:针对英语及批判思维开设适应班,参考九龙某中学「学长辅导计划」和新界元朗某中学的「暑假文化语言夏令营」,配对本地生协助新来港学童; 
  • 推动文化共融:借鉴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课程」经验,将粤剧、围村习俗等本土文化元素融入生活教育科,政府当局近年亦有不少资源鼓励学校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认识;
  • 弹性评核安排:借鉴沙田区某中学的经验,为插班生提供繁简体双语试卷,逐步过渡至全繁体考核。  
(图片来源:PhotoAC)
(图片来源:PhotoAC)

2. 家校合作与情绪支援

  • 创建家长交流平台:透过讲座拆解两地教育文化差异,参考九龙某中学「跨境家长茶聚」模式;  
  • 加强心理辅导:引入驻校社工及教育心理学家,协助处理文化冲击引发的情绪问题。  
(图片来源:PhotoAC)
(图片来源:PhotoAC)

3. 政策配套与社区支援

  • 提升教师培训:在师资课程加入「跨文化教学策略」单元,强化处理多元班级能力; 
  • 用社区资源:与非牟利机构合办「粤普双语夏令营」,促进课余跨群体交流。 
(图片来源:PhotoAC)
(图片来源:PhotoAC)

差异促进养分,多元成就优势。与其视之为竞争,倒不如把握文化基因重组的契机,既保留本土特色,亦吸收内地体系长处。

 

高主教书院前校长杨世德
高主教书院前校长杨世德

 

 

 

高主教书院前校长杨世德
曾任高主教书院校长,任内大幅提升学校成绩至Band 1A,对中小学升学策略素有研究;本身亦是前香港手球代表队及羽毛球青年军成员,现任多间学校校董并担任香港岛校长联会荣誉会员部执委。

相关文章︳孩子应参加多少个课外活动?专项定多元发展?从教育角度探讨利弊︳高主教书院前校长杨世德专栏

相关文章︳在网络世界保护你的孩子:给家长们的5个锦囊︳高主教书院前校长杨世德专栏

相关文章︳拆解「好学校」迷思:Band 1光环外的5把量尺去量度是否「好学校」︳高主教书院前校长杨世德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