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好学校」迷思:Band 1光环外的5把量尺去量度是否「好学校」︳高主教书院前校长杨世德专栏
发布时间:19:00 2025-05-26 HKT
香港的升学竞争激烈,许多家长都渴望子女能进入Band 1名校。然而,被「Band 1」光环笼罩的同时,我们不要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一所真正的好学校,并非单以Banding或学业成绩论英雄,而是能全面培育孩子,让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充分发挥。以下五把量尺,或许能帮助家长们重新思考「好学校」的定义:
1. 教育理念: 分数背后的生涯蓝图
好学校应有清晰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融入课程及教学之中。并非只追求学业成绩,反而是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品格、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例如,某所Band 2中学推行永续教育,学生在顶楼农圃亲手栽种蔬菜,学习环境保育和尊重生命;另一所Band 3学校则将社区关怀融入课程,透过长者陪读计划,让孩子学习关怀弱势群体,培养公民意识。这些学校的教育理念,并非单纯追求分数,而是引导孩子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回应时代的需求。

2. 照顾差异: 教育不是标准模具, 亦不强调优胜劣败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节奏。好学校应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适切的学习支援和弹性学习模式。例如,香港某小学推行「学习调色盘」制度,让学生根据自身状态选择不同学习模式,例如小组讨论、自主研习或实作课堂,甚至允许ADHD学生在摇摆椅上听课。这种因材施教的模式,更能照顾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3. 家校协作: 打破围墙的教育共同体
教育并非学校单方面的责任,更需要家长积极参与。好学校应重视家校合作,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例如,九龙城某小学将家长会改造成「教育合伙人工作坊」,让家长参与课程设计、举办生涯探索活动,甚至邀请家长带领兴趣班。这种家校协作的模式,能打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隔阂,让家长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同行者。

4. 适性扬才: 让每颗星找到自身发光轨道
好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多元发展,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兴趣,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发光发热。例如,一位在国际发明展中获得金奖的学生,虽然物理成绩并不理想,但他的学校却鼓励其运用3D打印技术验证理论,并为他开设「创客学分」,将杂物房改造成科创实验室。这种适性扬才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在擅长的领域中充分发挥潜能,成就独特的自我。

5. 全人发展: 课本外的成长维度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公民责任及世界观等。好学校应提供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和学习体验,例如屯门某学校将DSE体育科延伸为「运动管理文凭」,深水埗某校则将义工服务时数列为「隐形毕业证书」。这些措施,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多元兴趣,发展健全的人格。选择学校,不应只看Banding就照单全收,需要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校园文化、师资,甚或校长管理层的领导及经验。真正的好学校,应是一个能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自信地绽放光芒。 家长们不妨放下对学术成绩的执着,带孩子走进不同的校园,用心感受那里的氛围,寻找最适合孩子发展及成长的土壤。


高主教书院前校长杨世德
曾任高主教书院校长,任内大幅提升学校成绩至Band 1A,对中小学升学策略素有研究;本身亦是前香港手球代表队及羽毛球青年军成员,现任多间学校校董并担任香港岛校长联会荣誉会员部执委。
相关文章︳孩子应参加多少个课外活动?专项定多元发展?从教育角度探讨利弊︳高主教书院前校长杨世德专栏
相关文章︳在网络世界保护你的孩子:给家长们的5个锦囊︳高主教书院前校长杨世德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