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Gen AI 唔通金融机构都识用AI咩|林小珍
发布时间:18:32 2025-04-14 HKT
上星期,大家的社交媒体相信都被一片「吉卜力」风格的人工智能生成图片所占据。这类风潮来得快亦可能去得快,不过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对产业的影响,却是持久而深远。相信不少朋友都跟笔者一样,Chat GPT、DeepSeek、Copilot等都已经成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助手。
四分之三金融机构用Gen AI 究竟用在哪儿?
金融学院辖下的香港货币及金融研究中心,新近发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世代下的金融服务》报告,当中包括他们的调查发现,75%的受访金融机构已经有至少一个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案例,预计五年后比例会升至87%。数字上看似不俗,但这些Gen AI 的应用是否准确聚焦金融业的增值环节才是重点。笔者仍然不时听到中小企朋友大叹,到银行开户和申请贷款等服务效率低,似乎人工智能在这些业务方面的应用仍然未达普遍。如果报告中提到四分之三金融机构都有应用的Gen AI,仍然停留于那些你跟它对答3分钟已经火冒三丈的AI客服Chatbot,恐怕是放错焦点。
金融学院行政总裁兼研究中心执行董事冯殷诺表示,金融机构现时使用Gen AI主要是提升效率,未见会取代人手,这究竟是可喜还是可悲呢?
反观一向被视为香港金融业竞争对手的新加坡,似乎在人工智能方面走得更快。星展银行早前宣布将会在未来3年内,裁减约一半的临时员工,即是大约4,000人,主要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替代基础岗位。
金融机构未懂从数据中「炼金」
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Chat 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解答日常生活许多问题,金融机构采用这些工具,不就是可以处理很多事务吗?笔者亦有向一些科技界的朋友了解过,Chat GPT这类工具的确很强大,但都是利用网上的公开资讯进行训练,如果针对一些较为专门的课题,比较容易出错。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的Gen AI应用,容错率很低,要提升准确度,关键是有企业内部的数据给人工智能进行学习,但实情是目前用于AI练习的企业数据不足1%,这可能是窒碍商业AI应用的一大因素。
不少金融机构都意识到数据是数码年代的金矿,但却不懂得如何从中「炼金」,如要交给其他机构处理,又恐怕将竞争优势外流,当然,数据安全及私隐亦是重要考量。如果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将AI应用到KYC (认识你的客户)或风险管理方面,应该可以大幅提升金融机构的效率,同时节省成本。
Gen AI应用投资市场大派用场
相对而言,如果是应用外部的商业数据,AI应用的发展则可以迅速得多。投资市场就是一个绝佳的金融业AI应用场景,因为已经有大量已经整理好的市场数据可以采用,例如笔者每天都应用的AI Master投资工具,就是利用庞大的公开市场数据,结合AI模型,提供即市的买卖讯号,节省大量过往用于技术分析的时间,更准确捕捉出入市良机,可以顾及的股份和产品也更多,最重要当然是让我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最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香港货币及金融研究中心的网站参阅报告,报告长达77页,不过提提大家,暂时只有英文版,无中文版。
林小珍
相关文章:
投资靠「抄功课」 损手与人无尤 克服人性弱点 李声扬:别高估自己应分散投资
Coldplay震撼全场 惟Cityline负视角成败笔 | 梁伟聪
债息急升逼使特朗普暂停关税 非受股市影响 犹如英国卓慧思减税计划 | 陈新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