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之职 推己及人之艺术|养和 — 医者情‧医者心
发布时间:16:30 2022-12-10 HKT
面对患上重症的病人,如癌症患者,医者肩负的重任,不仅仅是医治病人的身体,更希望为病人带来生命的阳光,让他们走出阴霾。养和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张天怡,在从医的旅程上,特别在治理复杂的癌症时,更加明白病者之痛和心理所承受的压力,所以她很希望自己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我是一位临床肿瘤科医生,每天也会面对不同的癌症病人。虽然现今医学昌明,癌症再不是不治之症,很多癌症病人在接受适当的治疗后,痊瘉的机会相当高,而且可以恢复病前的生活质素;但病人在确诊的一刻,难免感到很不稳妥,心灵上处于阴霾状态,也就是一种压抑、郁闷的情绪。医生是他们展开这场抗癌战役的密切同行者,除了要仔细向病人讲解病情及可考虑的治疗方案外,更需细心聆听他们表达的焦虑和不佳情绪,开解他们。
而我作为肿瘤科女医生,在治疗妇科癌症时,特别理解她们内心的难受。以子宫颈癌为例,若患者仍年轻,面对子宫切除手术,心情是很矛盾和复杂的。子宫是女性孕育后代的重要生殖器官,摘除全子宫后会影响生育。因此,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决定。作为女性,我当然明白她们在忧心未来能否生育这事上的挣扎。从理性出发,我要权衡生育与彻底治理疾病,两者孰重孰轻?我相信只有积极治疗,才能康复过来。然而我不在病人的处境,把我的想法硬推给病人是无济于事的,我要把我的理性放下,聆听病人的忧虑,明白她们的情绪和难处,从而尝试引导她们从另一角度看生命,在并非自己预定的计划中找寻积极的意义。我体会到作为医生,在照顾病人的情绪时,抽离与代入需要取得平衡,这就是推己及人的艺术,才能更有效帮助病人。
当然,我会更详细检查肿瘤的位置及肿瘤的类别,考量患者的年岁及其个人想法等不同因素,厘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法。若病人仍处于病发第一期而肿瘤细胞尚未扩散,我仍然建议进行手术,至于只是子宫颈切除,还是将子宫完全移除,便要看临床及病理的分析作决定。一般而言,采用手术切除法,治瘉机会仍然较高,再配以辅助的放射治疗或化疗,以减低复发机会。
尽力解疑 让病者释虑
病人与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的方案往往都有很多疑问,作为医生,若我在诊症时沉默寡言,不多说话,只言简意赅讲解几个重点,病人即使内心恐惧,也不敢说、不敢问。然而,我认为病人有勇气打这场仗并打胜仗,必须先有信心,所以但凡她们不知道的和不明白的种种,我都会言无不尽,令她们更充分了解,从而更安心和有信心接受所安排的治疗。
此外,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和身体都特别脆弱,若病人对疗程反应很强烈,例如出现严重的呕吐情况和身体上的不适,便很想逃避和放弃。曾经有一位约三十岁的病人,初次确诊子宫颈癌时仍属早期,接受切除子宫手术后,病情得到控制。惟八个月后癌病局部复发,须再接受电疗及化疗。她得知这消息,情绪陷入崩溃,甚至想放弃治疗。
病久而气馁乃人之常情。我记得她每次来覆诊,都忍不住哭起来,看着她,我心里也很难过。我仍要安慰她,鼓励她振作起来。化疗的副作用导致的不适,令她害怕接受治疗,让她敞开心屝,倾诉所受的痛苦,也是一种有效的扶持。她经常问我若挨过了,是否不会再复发,其实她自己也知道没有人能保证病情将来如何,但我明白她很需要我口中一句安慰话,很需要我给予她信心,这样她才能坚持完成这艰辛的路,我很高兴她对我百分百信任。
不少病人在完成疗程后仍不时与我联络,分享生活点滴,我可陪伴他们走过人生的幽谷,成为他们生命中的战友,这是我作为医生最大的欣慰。

新技术支援 缓减痛楚
病人在治疗时承受的痛苦,会令他们「打退堂鼓」。张医生指,以往有不少病人难以抵受治疗的痛苦,容易放弃治疗,而相比十年前,近年的医疗科技进步相当显著,以化疗为例,过去会引起恶心和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现时已有新型的止呕药(含有5HT3及NK1拮抗剂),能有效减少呕吐恶心出现。张医生表示:「放射性治疗(电疗)的仪器不停更新,例如强度调控定位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的放射线从不同角度进入肿瘤位置,有助分散对周边正常器官的影响,减少腹泻、尿频或影响骨髓等副作用。这些医疗科技的出现,都可以有助减少患者不适,减低治病的心理负担。」
文:曾蔚淇、张天怡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