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致命|35岁女口渴狂饮水中毒亡 2种饮法易丧命

更新时间:14:07 2023-08-06 HKT
发布时间:14:07 2023-08-06 HKT

天气炎热,适当饮水可防脱水中暑,但若饮太多,同样有致命风险。近日美国一名35岁女子因为口渴,喝了4瓶水后感到不适,最终中毒身亡。有本港心脏科医生接受《星岛头条》访问指出,有2种饮水行为容易增加中毒、猝死风险,有5类人风险较大。

饮水中毒|35岁女狂饮水中毒亡 医生揭致命原因

综合外媒报道,事发于7月4日,美国印第安纳州35岁女子Ashley Summers与家人到湖边游玩,因感觉口渴、头晕、头痛,她在20分钟内喝了4瓶水。回家后,她陷入昏迷,被送院救治。

 

相关文章:流失6%以上水分可致命 营养师教自测脱水程度

送院后,Ashley仍昏迷不醒,脑部肿胀,经抢救后证实不治,医生诊断死因为「水中毒」。Ashley的家人表示,Ashley事前喝了4瓶水,20分钟内喝了共约1.8公升。医生判定,Ashley在短时间内饮大量水,体内水分过多,导致钠含量太少。

相关文章:水中毒可致头痛 小心7大低钠症状

印第安纳大学健康中心的毒理学家Blake Froberg指出,水中毒可引发神志不清、恶心、呕吐等症状。Ashley一家对此感到震惊。医生指,这是相当危险的疾病,因喝水太多喝快而扰乱身体电解质平衡所致。

毒理学家Blake Froberg提醒,在夏季或在户外工作、运动,制定补水计划很重要,并要确保所喝的饮品含有电解质、钠和一些钾。

相关文章:饮清水不是最解渴!实测13款饮品补水效果 清水只排第10

饮水风险|喝水太多恐水中毒 出现低钠症可致命

香港心脏专科学院前院长陈艺贤医生接受《星岛头条》访问指,虽然多喝水对身体有益,但要注意饮水2大风险,包括大量饮水及饮用冰水。陈医生指,身体血液不只有水分,还有电解质和钠质 (盐分),如果过多水分积聚体内,会令钠的浓度被稀释。

钠质不足有何影响?陈艺贤医生指,当人体钠质太少,就会出现脑水肿、低血钠症,导致呕心、头痛,严重可致神志不清,出现抽搐或昏迷,甚至会致命。运动后如何补水?陈医生教正确饮水份量:

陈艺贤医生建议,一般进行中等强度运动下,每小时喝大概400至800ml就足够。如果进行剧烈运动,建议可以参考专业的运动员做法:

  • 在运动后磅重,推断自己流失多少水分。一般运动后体重不能减轻超过2%,否则就有可能流失过多水分,导致脱水。
  • 如果磅重后发现轻了1000克,就要补充1.5倍的水分。但不建议一次过摄取,建议每小时喝400至800ml补充水分。

陈医生提醒,如果大量补充水分超过4至5倍,就会有水中毒的风险。他指出,运动后应补充电解质饮料或室温水(即摄氏15度至20度),因为有研究指出室温水由胃部流到小肠吸收的过程最快。

饮水风险|喝大量冰水可致心脏病发 5类人高危

陈艺贤医生亦不建议喝大量冰水,因为在心脏科角度,如果喝摄氏5度以下的冰水,有可能会引致血压上升,心跳减慢或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荷。这样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利,容易引发缺血性疾病或心律不正。

他指出,有5类人饮用冰水容易不适:

陈医生指,有5类人喝大量冰水容易不适,会引起会引起并发症,例如中风、心脏病发,甚至猝死风险:

  • 高血压患者
  • 中风患者
  • 心脏病患者
  • 高血糖人士
  • 高血脂人士
  • 高血压人士

另他指出,亦有人属于隐性心脏病患者,要避免饮水不适,应尽量避免冰冻的饮料,并须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他表示,定期进行身体检查(验血压、血糖、胆固醇、三酸甘油脂及心电图),例如心电图可以检测「隐形杀手」心房颤。心房颤动可以引致中风,但如果提早发现,就可以用药物控制,防止中风。

3类人喝大量冰水 增猝死风险 

陈艺贤医生指,喝大量冰水会令血压升高及血管收缩,当血管被塞,供血的肌肉会因缺血坏死,就会造成心肌梗塞,而导致心脏猝死。医生指出,有3类人风险较高:

天气热狂饮水降温超错? 引发热痉挛肌肉痛须求医

狂饮水是错误降温方法?肾脏科医生洪永祥曾在其Facebook专页发文个案指,台湾一名30岁男生在高温下骑单车,因怕中暑而补充水分,结果一下喝了4000至5000ml的水,回家后出现小腿抽筋、疲劳、恶心等症状。

洪医生解释,在高湿热环境下流汗过多,或在休息时补充过多水而非运动饮料,导致电解质流失及体内的钠、钾离子浓度相对偏低。低血钠、低血钾导致身体不自主肌肉收缩,造成肌肉疼痛和痉挛。

热痉挛成因及症状如下

 

他指出,如果出现热痉挛情况,会导致肌肉抽筋和疼痛,可以持续1至3分钟,容易发生于大腿、小腿和手臂等部位。如果痉挛剧烈,甚至会影响腹壁肌肉,需要尽快治疗。

天气热缺水脱水 可致中暑热衰竭 

根据本港衞生署资料,人在酷热的环境里体温上升,身体机能便会自动调节来降温,例如增加排汗和呼吸次数;可是,当环境温度过高,这些生理调节不能有效控制体温时,便会出现热衰竭甚至中暑等情况。

热衰竭症状:

消防处指出,长时间在酷热的户外环境进行体力劳动的人往往会因水分流失、电解质不平衡及身体器官欠缺足够养分供应而较易出现热衰竭的情况。

中暑症状:

如患者已有热衰竭征状,但仍然留在酷热的环境中,便会出现更加危险的情况:中暑。此时,身体的温度调节系统会完全失效,体温会上升至致命的水平。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