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委4招助置业有理 鼓励上进防青年躺平
发布时间:03:00 2025-11-08 HKT
香港在金融风暴后为了稳住楼市,一度全面暂停卖地,停建、停售居屋及减慢兴建公屋。结果导致私楼楼价在沙士后连升十多年,脱离大部分市民的负担能力。居屋恢复兴建及出售后僧多粥少,市民「抽居屋难过中六合彩」。公屋轮候时间亦越拖越长,高峰期一般公屋申请者平均轮候超过6年都未能上楼,数以万计基层家庭被逼租住劣质㓥房。「上车难」与「上楼难」成为社会最大难题,甚至变成政治问题和中央明令特区必须解决的课题。
过分着重上楼福利文化
经过近几届政府努力觅地建屋,未来5年的公营房屋建屋量已增至近17万个单位,成功扭转过去几年长策供应「头轻尾重」的问题。再加上今届政府推出的简约公屋计划,公屋综合轮候时间有序回落,可望于本届任期内于4.5年「封顶」,「上楼难」问题已见到解决的曙光。
然而,公屋供应增加,轮候时间回落,社会过分着重「上楼」等房屋福利的文化,久而久之亦出现了一些不良副作用,包括将入住公屋视为最大、以至唯一的住屋选择,将成功申请公屋视作「人生胜利组」,为免丧失轮候公屋资格而刻意不求升职加薪、宁愿打散为生的「躺平」心态等,削弱部分基层市民,尤其青年人的上进、上流动力,长远影响香港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房屋局与房委会过去一年多已推出多项措施,严打各类滥用公屋供应,除了更好善用珍贵的公屋资源,同样重要是维持房屋福利政策的公平性,促使有能力的公屋租户自置物业,力争上游。但即使私楼楼价近年有所回落,对于大部分公屋居民,包括一些富户而言仍是感到吃力,或是只有能力购买「纳米楼」令居住空间大减,而这也是部分居屋及绿置居细单位不太受欢迎的原因。
针对上述问题,特首在今年《施政报告》提出,在公营房屋供应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政府有条件加大力度协助基层置业。包括居屋和绿置居单位供应,优化其出售及转让安排,以协助更多公屋居民置业,同时亦会便利资助出售单位的业主进入私楼市场,丰富房屋阶梯,协助不同阶层市民安居乐业。目的是在上楼、上车与上进、上流之间取得更好平衡。
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日前通过4招「鼓励市民循房屋阶梯上进上流」措施,头两招是将居屋绿白表比例由过往的4︰6调升至5︰5,以及增加居屋及绿置居的大单位比例,从而便利和吸引更多公屋居民购买。另外两招是增加「白居二」计划配额,以及将新出售居屋的转让年期由15年缩短至10年,透过同时增加合资格买家和可供转售单位,进一步激活二手居屋市场,协助更多不合资格申请公屋,但又未够能力购买私楼的市民置业。
上述4招原则上值得支持,但同时亦惹来部分市民质疑及感到不公。例如进一步调升绿表居屋比例,或会令人觉得政府过分厚待现有公屋居民,使到从未享受公屋福利的白表申请人更难中签。当局则强调,随着整体居屋供应增加,调升绿表单位比例不会降低白表申请的中签率。
白居二配额增或掀炒风
至于缩短新出售居屋的转售年期限制,亦令到刚于过去几年购入居屋的市民觉得不公道,是否可考虑将这些单位也一并放宽呢?
此外,新出售单位在10年后才可合法转售,但「白居二」买家配额却是即时增加,会否因而令居屋二手市场重现炒风,再次出现一些「天价」、「癫价」居屋交易呢?如是,则会令多次申请居屋都抽签失利的市民更感不满,加深了「抽中居屋等如中六合彩」的负面印象,有关问题政府必须注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