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童心创意无界 自主梦想游乐场
发布时间:12:00 2025-11-20 HKT
哥本哈根一阵轻风,吹过1943年的天空。一位名叫索伦森(Carl Theodor Sørensen)的园境师,在城郊围起一片空地,内里没有七彩滑梯,没有闪亮秋千,只有沙土堆成的小丘,木料砌成的堡垒,还有满地叮叮当当的工具。
孩子们的眼睛亮了。他们变身小建筑师,拿起工具,打钉建构梦想,连接木板筑起未来;他们也是小探险家,用轮胎铺砌属于自己的探险版图。当城市里的孩子还在排队玩摇摇板时,这里的小手掌正揑着真实的创造——松散的沙是他们的混凝土,废弃的木箱是他们的积木,不亦乐乎?这片由孩子们任意拼凑的天地,正是最早起源于哥本哈根的「垃圾游乐场」(Emdrup Junk Playground),也就是「冒险游乐场」(Adventure Playground)的前身。
八十年后,这阵自由的风吹到了香港。在红磡都市公园里,「梦想无界二份一游乐场」气氛热闹,女孩男孩忙着建筑心中的游乐园。一班中学生从设计图纸、制作模型,直到亲手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秋千,为这个梦想天地添上了动人的一笔。他们的心血与创意,凝聚成游乐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哥本哈根到维港岸边,这场关于游戏的温柔革命,悄悄跨越了时间与海洋。当大人学会留白,孩子便还给世界整座银河。原来最迷人的游乐场,从来不在图纸上,而在每个孩子发光的眼睛里。
启发主动探索精神 学生联手构建游乐园
红磡都市公园「梦想无界二份一游乐场」是香港首个由儿童话事的「冒险游乐场」,一半由智乐儿童游乐协会和专家创建,其余一半交由游乐场使用者负责,透过心思和双手合力完成一个属于他们的「二份一游乐场」。九龙仓资助的「智乐二份一Power Up」计划,在专家协助下,邀请一班中学生参与一场异想天开的活动:如果游乐场不再只是一个固定设施场所,而是一个可以由他们亲手设计和创造游戏的地方呢?年轻人的想像会如何爆发,展现无远弗届的创意?
参与的中学生,来自天主教普照中学及献主会圣母院书院,他们成为了红磡都市公园「二份一游乐场」的首批「共建者」。于结合平衡木和秋千的特质上,有学生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双人秋千」,让使用者既能享受摇晃的乐趣,亦能挑战站立的平衡。也有学生搭建了一条自木平台延伸而下的宽阔木滑梯,让并肩滑行成为可能。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小朋友在他们建造的基础上「二次创作」,有人用轮胎制作了一个秋千,亦有人在秋千架旁加装了便于攀爬的木梯级,自得其乐。
来自天主教普照中学的学生甘宛灵分享感受:「这不仅仅是开心,更是一种满足。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使用电钻,感觉自己像一个设计师和建筑工人,想法得到支持,并能实现其中。」献主会圣母院书院学生黄星儒说:「在完成设施制作后,体会到原来集合众人力量,我们是有能力完成很多事,令我感到十分鼓舞。」他们的成就既具体又可感,以手接触粗糙木材的触感,听见电钻轰鸣的声音,更看得到小朋友在自己建造的设施上尽情玩耍的模样。对这群中学生而言,这次经历让他们重拾「玩」最本真的形态──一场充满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探索。
从冒险中学习解难
当学生们拿起电钻、锯子打造游乐设施时,游戏工作员(Playworker)会在一旁提供支援,更会根据「利益风险评估」(Risk Benefit Assessment)适时地介入,在确保安全与鼓励探索之间寻得平衡。正如智乐的游戏及游戏工作经理Christy所解释,游戏工作员的职责不是创造一个「零风险」的环境,而是移除一些潜在的危险,例如不稳定的结构、工具的错误使用,令孩子在冒险中认识自己能力的界限,并获取突破自我的成就感。
来自日本的游戏专家嶋村仁志(Shimamura Hitoshi)阐述,玩也是探索边界的过程,他以「抓住蝴蝶的智慧」来比喻「玩」的深意:正如轻柔地抓住蝴蝶而不伤其分毫,既不因胆怯而失手,也不因莽撞而破坏,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如何把握分寸。而内在的好奇心与好胜心,是驱动孩子在游戏中不断尝试与调整的引擎。他们积极求解,即使结果不如预期也乐在其中。这颗不计一时成败、享受创造过程的种子,最终结出的果实,便是面对逆境时那份宝贵的韧性。
在「二份一游乐场」里,孩子们沉浸于游戏的纯粹乐趣,却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面对未来世界的勇气和自信。
文:刘国业、龙芷莹
图:刘骏轩、汪旭峰、九龙仓、受访机构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