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癌|皮肤痒、食欲差?肝内胆管癌早期信号别轻视!
肝内胆管癌(ICC)近年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当中约 50% 患者的存活期仅有 14 个月。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癌症的主要方式,但只有 20% 至 40% 患者可透过手术切除病变 ,核心原因在于大多数病例确诊时癌症已发展至晚期,术后复发风险较高,总体治疗成效并不乐观。面对这一严峻局面,提升公众对早期非典型症状的警觉意识,已成为改善患者存活率的关键突破口。

易被忽视的早期征兆
肝内胆管癌是肝脏内胆管细胞恶变形成的肿瘤。由于胆管深藏肝脏内部,即使晚期也可能无症状,仅有易被轻视的微弱警号,例如持续性皮肤痕痒;莫名食欲衰退,伴随轻微恶心感,易误认肠胃不适;胆红素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呈黄色,即黄疸;缺乏胆汁色素,粪便灰白如黏土等。
两类高危族群需警惕
肝内胆管癌的发病原因中,主导风险因素主要是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代谢综合症(由于糖尿病和/或超重)。以下两类族群需要特别提高警觉并定期检查:一是不良生活习惯者,包括长期酗酒、吸烟、肥胖等,都会增加胆管病变风险;二是肝胆疾病患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等,曾感染肝吸虫者,其罹患肝内胆管癌的风险亦高于普通人。
综合疗法提升存活机会
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方式包括肝切除手术、肝移植、射频消融术以及药物治疗等,手术是唯一可治愈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手段,但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无法通过手术切除或肝脏移植痊愈,其五年存活率则不足5%。因此,要把握黄金治疗窗口,依靠科学筛检,早诊断、早治疗。高风险族群可以考虑每六至九个月同步接受腹部超声波与血液检测Ca19.9癌指标。若发现异常,也可以用磁力共振(MRI)胆管造影定位病灶,并以活检取得组织,进行基因分析以指导后续治疗。
有些人平常生活忙碌,容易忽略初期病征,以为只是普通肠胃不适,到病征较为明显时,病情往往已发展至较为严重的阶段,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无疑令人深感惋惜。因此,高风险族群切勿掉以轻心,除了定期检查,更要留意可疑症状,及早咨询医生,才能把握黄金治疗时机,争取更理想的预后。
面对肝内胆管癌,医学进步已为各阶段患者点亮曙光:从早期手术根治到晚期精准标靶治疗,患者的生存机会持续提升。此刻关键在于「医患同心」——定期追踪微小异常,正是为生命争取更多可能的最强护盾。
撰文:希愈医疗中心 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 戴燕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