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延长寿命|施卿卿博士
这一期我们继续聊有关长寿的话题。如果问从事哪种职业的人最健康长夀,想必大家的答案都是医生。是的,作为掌握最多关于维护健康与对抗疾病知识的群体,医生在保健方面确有职业优势。美国、英国、韩国几项大型研究均显示医生群体的平均寿命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只是存在地区、科室和性别差异。
英美的研究显示,医生群体更长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健康素养优势:医生癌症筛查如肠镜、乳腺钼靶参与率比公众高,糖尿病、高血压知晓率高,流感疫苗接种率高。二是行为模式差异:医生群体吸烟率、肥胖率比公众低,而运动达成率比公众高。三是职业特性保护,包括医生普遍来说有更高收入以支持健康饮食及医疗资源获取,同时医生有更强的压力管理能力,虽工作压力大,但多掌握科学减压方法如正念冥想使用率。但对于医生来说同样有一些需警惕的风险因素,首先是特定科室寿命差异,比如急诊科及外科医生由于压力较大及昼夜节律紊乱,普遍来说比内科医生寿命短1.5-2年。其次是心理健康挑战,在西方,医生自杀率比公众高。最后是过劳影响:每周工作60小时的以上医生全因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相关研究主要结论是:医生具有整体优势,医生群体平均比公众多活2-5年,主要归因于健康行为(低吸烟/肥胖率)和疾病早防早治。但工作压力、过劳、心理问题部分削弱职业健康优势。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有几位老师不仅健康长寿,甚至有的仍然满头黑发,十分符合人们对老中医的预期。然而与此同时,在过去的大半年时间内,我先后经历了三个熟悉的医师离世。先是我的一位博士生同学,一位骨科男医生,印象中很高大健壮的东北人,去年下半年因肺癌并发脑转移、骨转移离世。接著是一位一起学习脉法的师兄,一位医术精湛非常有爱心的内科医生,今年年初因痛风结石并发严重感染导致败血症而离世。最近则是另一位脉法班的师姐,广东省名中医,一位非常出色的消化科医生,临床、教学、科研成绩斐然,因患脑胶质瘤离世。他们三位年龄都只有五十出头,正当壮年的他们突然离去既让我感到心痛,同时也在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痛风并发感染的师兄,和过劳是有一定关系的。他平日诊务繁重,每天看病从清晨一直看到晚上,日诊百余人,他的时间完全用来照顾病人而无暇照顾自己,痛风结石并发感染一拖再拖以致出现败血症抢救无效离世。他的个案告诉我们,一是不应为工作拼尽全力,医生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更多的病人;二是不要有门户之见,中西医各有优势,西医在抗感染方面疗效卓著,在病情需要时该中就中该西就西,甚至可以中西医并用。另外两位同学和师姐都是患肿瘤离世,虽然不排除其自身是肿瘤易患体质又或者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影响,但当我查阅文献,却发现他们所患疾病与其从事的专科衍生的职业暴露有相当大的关系。他们的工作都涉及到一些与射线有关的治疗项目,而射线是人所共知的最易诱发细胞突变的一种致癌物质。因此,医生想要健康长寿其实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做好职业暴露风险的防控。有关医生的职业风险具体内容很多,稍后我们再具体来讨论。
对于巿民来说,上述资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如果想要延长寿命,那就多向医生学习:尽可能参癌症筛查如肠镜、乳腺钼靶;定期检测血糖、血压,尽早发现做慢性病的管理控制;必要时接种流感疫苗;戒烟限酒;控制好体重;定好运动计划并持之以恒;采用正念冥想等科学减压方法。如果能尽量保持和医生群体相似的行为习惯,那就有很大的几率可以帮自己延长寿命。这里我想特别强调大家要定期做体检,这是很多香港巿民所缺乏的。很多疾病其实是可以在定期体检中发现,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对延长寿命有明显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