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血压背后的隐形杀手 —— 高黏血症|徐大基中医师
在高血压的众多合并症中,有一个「隐形杀手」常常被忽视,它就是高黏血症!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个健康威胁,并分享中医调理妙方和一款养生汤水,帮你守护血管健康。

一.什么是高黏血症?
血黏度,即血液黏稠度,是反映血液黏滞性的重要指标。红细胞聚集性、压积、形态,以及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等含量,都会影响血黏度。高黏血症,也称高黏滞血症或血液高凝状态,是由于血黏因子升高,导致血液过度黏稠、血流缓慢,以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
二.高黏血症与高血压的关系
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虽然动脉处于高压状态,但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如心肌梗塞、血栓栓塞性脑中风的发生率远高于出血性并发症。这暗示着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血栓前状态。
血管壁内皮细胞损伤、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异常是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关键。高血压不仅伴随血栓前状态,更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可谓 “隐患无穷”。
三.中医视角下的高黏血症
在中医理论中,高黏血症属于 “血瘀证” 范畴。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阴虚导致营血凝滞,加之久病入络、痰浊血瘀互结,最终阻碍血脉运行。因此,益气、养阴、活血是中医调理的核心原则。
中医常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包括运用黄芪、丹参、鬼箭羽、肉苁蓉等中药,配合针灸、拔罐、按摩等外治法,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降低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等指标,同时调节脂代谢。
四.日常调理
中药代茶饮:气虚血瘀或伴有高血脂者,可取人参、西洋参、山楂、三七各等量,打成细粉冲服,补气活血、调脂通脉。
食疗推荐:黑木耳富含胶质,能有效降低血黏度、改善血管弹性,无论凉拌、煲汤还是炒菜,可选用。
另外,平时一定要戒烟戒酒。
五.汤水
山楂丹参瘦肉汤
材料:
山楂 15 克、丹参 10 克、瘦肉 200 克、生姜 3 片。
做法:
瘦肉切块焯水备用;山楂、丹参洗净。所有材料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 1.5 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
山楂消食化滞、活血散瘀,丹参活血化瘀、清心除烦,搭配瘦肉滋补养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调脂降黏之效,尤其适合高血压合并高黏血症人群。
六.循证调护
平时除了适当运动、戒烟戒酒等措施之外,应特别注意适当多饮水。饮水需注意饮水时机,如早晨起床前,每餐吃饭前1小时和就寝前1小时等。如无特殊禁忌,每天最好不少于2000毫升,出汗多者,还要增加。
饮食宜清淡,可按糖尿病饮食方法,少食动物内脏及动物脂肪,少吃油炸食物,尤其是晚餐不宜进食过多。适当多食黑木耳、大蒜、洋葱、青葱、大豆、豆制品、鱼类、水果和蔬菜等。
温水泡澡对改善血液循环有一定帮助。适当的温度,如37°C,如无糖尿病神经及皮肤病等并发症,温度可适当调高些,但不宜过高,不要超过39°C。37°C这个温度接近体温,血压不会急剧升高,血栓溶解物质变得活跃,血黏度得以改善。浸泡30分钟,微微汗出,亦不可过度出汗。泡澡与运动一样都是使用消耗能量的方式,热量消耗增加,脂肪就会减少,有条件者可养成每天泡澡的习惯,身体代谢水平会有改善。泡澡后体表和体内温度升高,能使肌肉放松,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
高黏血症虽 “隐形”,但只要我们及时干预、科学调理,就能防患于未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