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病的整体治疗|徐大基中医师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高血压人数急剧增加。一部分病人为从老年前期的高血压演变而来,表现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在老年高血压中有半数以上是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以收缩压增高和脉压增大为特点的一种特殊类型高血压。
年龄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不仅血压水平较中青年人高,而且容易发生血压波动幅度和频率的非生理性变化,称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上可表现为昼夜节律异常、体位性低血压、晨峰血压增高、餐后低血压、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随访间和季节间的血压波动等。
异常血压波动与心、脑、肾等靶器官结构和功能损害、心脑血管问题及死亡率密切相关,其对预后的影响独立于血压的绝对水平,有可能成为新的风险预测指标和潜在的治疗重点。
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更易发生异常血压波动的原因
- 病理生理因素
老年人大动脉弹性下降和僵硬度增加、内皮功能障碍、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减退、肾脏排钠和容量调节能力减弱。
- 并存疾患
一些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可造成血压波动,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肾病、淀粉样变等。
- 不良状态
贫血、血容量不足、营养不良、睡眠障碍、慢性疼痛、便秘、前列腺肥大、焦虑、抑郁或情绪波动、手术前后期血压波动等。
- 继发性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大中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睡眠窒息症和嗜铬细胞瘤等。
- 药物因素
降压方案不合理、药物相互作用或治疗的依从性差等。
临床症状
- 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
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导致脑中风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其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总病死率、心血管问题成正比。
- 血压波动大、昼夜节律异常
患者多半会出现血压“晨峰”情况,并出现餐后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等。昼夜节律异常,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正常人的血压表现为夜低昼高型,多数学者认为正常人24小时血压节律呈双峰双谷,即清晨觉醒和起床后明显升高,八至十时达高峰;此后下降,在下午四至六时血压再次升高;以后缓慢下降,直至凌晨二至三时至最低值,这对适应机体活动,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种节律随着增龄逐渐弱化。老年人或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常伴有夜间血压升高。老年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高,这与老年动脉硬化、血管壁僵硬度增加和血压调节中枢功能减退有关,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增加。
- 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的情况增多,情形也较严重
晨峰血压增高。清晨时人体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状态并开始活动,血压从相对较低水平迅速上升至较高水平,称为“血压晨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晨峰血压过高,则可导致不良预后。晨峰血压增高的长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均显著增加。
治疗
西医治疗
尽管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难以完全避免,通过适当的方法,仍可以减少发生率,降低其危害。老年人降压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按患者情况逐渐增加,同时需考虑老年人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体位性低血压。药物应当选择作用持续24小时的长效制剂,每日服药一次,依从性较佳。
老年高血压降压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及发生死亡的危险。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及习惯
1.改善生活方式
- 调整膳食结构
吃多种新鲜蔬菜、水果、鱼类、豆制品、粗粮、脱脂奶及其他富含钾、钙、膳食纤维、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及低脂饮食。
- 低盐饮食
减少食盐,日摄入应少于6克。
- 戒酒
有高血压且服药治疗者均应戒酒。
- 戒烟
戒烟及避免吸入二手烟。
- 作息规律
有规律生活,适寒温,慎起居,勿过迟睡,亦不过早起床。
2.合理运动
可根据个人爱好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并容易坚持的运动。
3.心理健康
保持心境健康,减少情绪波动。
4.避免环境因素或气候改变影响血压
秋冬季及时多穿衣物,避免室温过低;夏天避免冷气太强,室内温度太低。
去除影响血压波动的诱因
- 纠正贫血、血容量不足、营养不良、慢性疼痛、便秘、长期焦虑、抑郁或失眠等不良状态。
- 衰弱的老年人留意使用降压药、镇静剂、抗肾上腺素药物及血管扩张剂,所引起的血压波动。
- 减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血症、血糖升高、超重和肥胖、代谢综合症等,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例如:避免血糖控制过低或体重下降过快等。
- 治疗并存疾患,包括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肾病、内分泌疾病、前列腺肥大等。
中医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老年人脏腑不足气血亏虚,又瘀血明显。因此,老年人高血压的病机多与肝、肾功能失调、瘀血阻络密切相关。辨证施治原则仍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对血压易变异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时,多强调滋肾养血。
循证调护
1.注意患者姿势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患者需要保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尽量不要大幅度进行体位变换,下床活动、如厕时要特别小心,不可保持蹲的姿势太久,淋浴时不要将水温调得太高,淋浴时间不宜太长。
2.情志护理
从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来讲,疾病的发展发生与人的情志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养成积极主动的乐观心态,对自己的精神压力进行调节缓解,改善焦虑不安的心情,并根据自己的文化质素和喜好,培养兴趣,以愉快的心情将高血压疾病带来的思想顾虑消除。保持心理平衡,对生活充满信心和乐观。老年人应该保持愉快平常的心境,不要大喜大悲,过分激动。
3.饮食护理
避免食用肥甘厚味食品。可参考临床证型选择食物,如:燥热体质者可选莲子、藕、芹菜、苹果、梨、雪耳、百合等可生津液除烦食物;对于痰湿体质者,应当采取少食多餐制,多摄入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白萝卜、薏米、红小豆等理气化痰的食物。
4.适当运动
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久坐、缺少运动锻炼早已被列入高血压发生的高危因素,合理运动已被证明有明确的降压作用。如运动强度大,时间要相对短些;如果强度小,运动时间要相对长。运动量的增加可以有效降低血压。
5.戒烟戒酒
吸烟对人有百害而无一利,还可引起肺癌等疾病,应及时戒烟。身体健康者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但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正在服药者,应戒酒。有的长者认为所剩时日无多,因此不愿意戒烟戒酒,这想法显然是错误的。
疾病对寿命有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许多百岁长寿者都不是没有病,而是虽有病但都很好控制,与病共存尔。
以上资料摘自作者徐大基教授编写的《高血压治疗与中医调养》一书,此处有删减,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详情请咨询注册中医师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