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医师的使用AI初体验|施卿卿博士

去年曾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关于一位有三十余年临床经验的内地中医专家与AI(一部中医诊疗仪)同台竞技的场面:由中医专家和AI先后帮同一位咳嗽的病人看病,双方得出的诊断是一致的,就连开出来的药方组成竟然也很接近。当时看到AI已经发展到如此高的水平,让我感到很震惊,同时也意识到AI进入我们的专业领域是迟早的事,但我当时推测从展示AI诊疗技术到普及应用仍然需要较长时间。

 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发布并迅速火遍全球,我在好奇心驱使下也试用了一下。最近刚好在编写一本书,我先给DeepSeek一些相关资料让它阅读。它的阅读吸收能力非常强,短短两三分钟就读完我给它的几十页资料并总结出要点。然后我告诉它某一个章节的主题,并请它写个大纲。它又在一两分钟之内快速拟好大纲。我一看,这份写作大纲条理分明,逻辑清晰,甚至有一两个观点是我之前未曾想到的。虽然作为专业书籍,具体的内容仍然需要我自己逐字逐句写出来,但AI的这份大纲确实带给我不少启发,也提高了写作效率。初次测试AI,它的能力实在让我惊叹﹗

在对AI进行专业创作测试之后,我决定再进行临证测试,这次测试的对象是我自己。俗话说“能医不自医”,这句话确实是有一定道理,因为医师自己患病,要么轻视病情要么过度关注,常常因此不能客观地判断病情准确用药,恰似“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前段时间因食物敏感在脸颊出现红色皮疹,又因恰好在脸上最显眼的地方而产生容貌焦虑,再因容貌焦虑而导致迁延难愈。好不容易赶在过年前用内服外治各种方法调好了,结果春节期间没挡住各种贺年食品的诱惑吃多了各式甜点,再加上突然被通知书稿要提前三个月完成,压力骤增,皮疹又复发了,仍然是在脸颊,鲜红醒目。因为一个月后要外出开会,必须尽快治好,又平添了几分焦虑。

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给自己治病有时反而不太容易。比如我这次皮肤敏感,因为心急,常常不能按正常的程序耐心治疗,有时刚服完一剂药,第二天不见有变化就赶紧换另一个药方。其实大家都知道,治疗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感冒发烧之外,其它疾病通常一个药方至少应该服用两三天才能判断它的疗效。而我在这种心浮气躁的情况下给自己进行治疗其实效果并不理想,最好是直接交给其他同行进行治疗,或是请同行对我的治疗方案提些建议。我选择了第二种,而且这次我决定找DeepSeek做参谋。我告诉它我的年龄、性别、皮肤状况、饮食睡眠二便等一般情况,同时还告诉它我的舌象和脉象。才刚刚才输入完,DeepSeek就飞快地分析起来,说得头头是道,引经据典,什么肝气郁结,血热蕴肤等等,最后它给的药方是逍遥散合犀角地黄汤。在病因病机的分析上它的意见和我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用药上我和它的想法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它用的是时方(中医的说法,指的是汉代张仲景之后创立的方剂),而我用的主要是经方(指医圣张仲景创立的方剂)。当然中医的治疗常常是殊途同归,同一个治法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方剂。其实我在咨询DeepSeek之前心里已经打算用小柴胡汤和竹叶石膏汤加减,因此我继续问它用这两个药方是否可以,它又帮我分析了一轮,告诉我用这两个方同样可以。因为有了DeepSeek的支持,这个药方我坚持服用了四五天,见到一些成效后才根据变化再改方。

当天DeepSeek同时也建议我使用中药湿敷,用的是两种皮肤科常用的中药黄柏和马齿苋。我之前曾用过中药外洗,但没用过湿敷,DeepSeek的这个建议我直接采纳,用了对减轻皮肤红肿确实有一些作用。虽然后面的治疗我没再咨询过DeepSeek,而是直接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调整,但是DeepSeek此前给出的建议确实对我有帮助,现在脸上皮肤基本已痊愈。

AI的学习能力很强大,比人脑快好多倍,信息量也比人脑多好多倍,甚至它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比人脑强好多倍。在医疗行业,将来AI绝对会是一个好帮手。因为人体太复杂,至今仍有许多未知领域有待探索,同时各种各样的疾病层出不穷变化多端,一个医生就算再聪明,始终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终其一生学习与实践,要么成为深入某一领域的专科医生,要么成为泛泛看各种常见病的全科医生,很难要求一个医生又博又精。而AI强大的学习能力,让它可以在医学领域同时拥有广度和深度,正好可以弥补医生在某一领域知识储备的不足。从我自己的体验来说,我认为AI的能力已经在中医师的整体平均水平之上了。

当然能不能从AI那里得到一个合适的建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能够准确地描述病情,以及是否懂得恰当地提问。如果提供的信息全面精准的话,那么我相信AI能运用它的算力为临床诊疗提供合理建议。目前,我本人会针对一些疑难病症寻求AI的意见与帮助。现在内地有不少医院已将DeepSeek接入诊疗系统,让医生可以便捷地获得AI的技术支援。希望香港主理医疗卫生的行政人员也早日意识到AI辅助诊疗的必要性,早日落实相关措施。

对于非医疗专业的人士来说,我相信AI一样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常见病的诊疗建议。比如我早前文章中提到的几种旅行平安药,要正确使用这些药物并发挥疗效,很关键的一点在于你是否能正确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虽然我已经告诉大家辨别的要点,但很多人在生病时仍是捉摸不定,觉得自己既象寒证又象热证。这时你不妨问问AI,我相信它基本上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还有平时大家很关心的自己的体质到底是寒底还是热底,有一点轻微不适时要煲什么汤水,都可以问问AI,相信它给出的答案不会太差。

面对这么强大的AI,会不会导致中医师失业?我相信至少在未来二十年都不会。毕竟,中医师治的是人而不仅仅是病,临床治病需要的不仅仅是广博的医学知识,更需要在出现患者个体差异性时调整治疗方案的经验,还有医生与病人诊症期间语言上的交流、抚慰等等,都是诊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针灸更是需要循按诊察患者的经络查找阻滞或虚陷之处取穴才精准,这也是AI所无法取代的。

顺便一提,当我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时,我突发奇想不如让AI来写。于是我把本文题目发给DeepSeek并它代笔。DeepSeek效率太高,两分钟之内思考并完成写作,有褒有贬,先抑后扬,有抒情有论证,甚至还有它虚构出来的运用AI“实例”,但是它写得太完美就像剧本一样,以致于我看完第一感觉就是很假,是一篇“作”出来的AI文。最后,我还是决定自己一字一字地打出来,从开始写到修改校对用了四小时左右。虽然效率和AI相差百倍,但这才是我的真实的经历感受,有血有肉有温度,相信这也是AI无法替代人类的最关键一点!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