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医什么病(十二):头晕|施卿卿博士
8月中旬66歳的朱女士因为反复出现头晕2个月来看病。她的头晕经常在躺下或起床时发生,尤其洗头时更为严重,以致于过去这一两个月她只能频繁光顾理发店洗头。我帮她把了脉看了舌,再检查一下颈部看到有个明显突起的“富贵包”,初步判断她是颈椎病引起的,建议她服用中药的同时做针灸,之后有空去照一照颈椎片,这样可以更快见效。

朱小姐很怕针灸,但是更怕头晕引起生活上的种种不便。为了快点摆脱头晕的困扰,她终于克服对针灸的恐惧同意扎针。根据脉象我判断她主要是心气不足、肝肾阴虚而导致头颈部的经气逆乱,于是我给她在颈肩部风池、天柱、大杼、肩井穴以及足部相应的穴位扎了针。刚开始的时候朱小姐很紧张,但扎了一两针后发现针灸并没有她想像的那么痛,也就慢慢放松下来了。扎完针后她首先是感觉头和颈部都轻松了。我再给她配了以小柴胡汤和葛根汤、旋覆代赭汤加减的浓缩中药5剂。一周后朱小姐覆诊,很高兴地说在过去一周头晕没有再发作,已经可以自己洗头了。于是我按照此前的治疗方案再帮她巩固一下。
头晕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中老年人尤其多见。头晕轻者仅仅是自觉头脑昏沉或头重脚轻,重者则看周围景物会旋转、有站立不稳快要跌倒的感觉,并且头晕常常会令患者因害怕发生碰撞、跌倒而产生不安全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引起头晕症状的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尔氏症(即巿民平常所说的耳水不平衡)、良性阵发性姿势性眩晕(也称为耳石症/耳石移位)、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前庭神经炎等,通常西医会根据病因为患者处方相应药物如止晕药、进行耳石复位等治疗。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出现眩晕首先要分清是否与感冒有关。如果是感冒后伴发头晕症状,那么仍然属于感冒的范畴,只需要按照感冒进行相应的治疗头晕就会好了,这种情况常见于中医所说的少阳经病,一般用小柴胡汤加减的药方都能很快缓解不适。而临床中更多见的是与感冒无关的头晕,这时我们就会将其称为眩晕病,需要再结合他的脉象、舌象以及伴随症状再来具体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总体而言,眩晕的发生主要与“虚、痰、瘀”这三个因素有关,并且与肝、脾、肾这三脏关系密切。《黄帝内经》说“上虚则眩”,又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髓即现代所说的脑),明代的名医张景岳也认为眩晕“虚者居其八九”。《黄帝内经》同时还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概念,其含义大概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肝火、肝风上扰引起的眩晕发作。而医圣张仲景则认为眩晕的主要原因是痰饮,他创立了数首治疗眩晕的有效方剂比如泽泻汤等,后世医家也在因此提出了“无痰不作眩”的观点。还有一部分头晕与瘀血阻滞有关,比如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就经常有瘀血的因素。因此中医的治疗会针对的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方药,比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左归丸等都是治疗头晕的常用方。而针灸对于眩晕经常有立杆见影的功效。
另外大家还要留意,对于有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如果出现头晕的同时还兼有头胀痛、手脚麻木或震颤,那有可能是中风的先兆,必须及时监测及有效控制血压、胆固醇水平预防中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