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医什么病(十一):发烧|施卿卿博士
两周前有一日收工回家,见到工人姐姐穿着一件厚厚的外套,但额头上却冒着汗,我猜她应该是感冒发烧了,一问果然如此:发烧、怕冷、头痛、喉咙痛、还有点咳嗽。
工人姐姐告诉我每当发烧时她都会穿上厚衣服来帮助自己退烧,我没有细问这是来自她家乡的方法,还是来香港后她学我们中国人的方法,但这确实是一个很聪明的退热方法,也就是广东话所说的「焗汗」。后来我摸工人姐姐的额头已经不是很烫了,应该是「焗汗」起效了,我再给她小柴胡汤和桑菊饮服下,并让她早点去睡,次日就只剩下喉咙痛和咳嗽了。但是紧接着小儿也病了,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发热、畏寒、咽痛,看来这次是流感到我家了﹗我给了小儿服用小柴胡汤加麻杏石甘汤两次,体温由上午的38.6℃到晚上逐渐降到37℃左右,睡了一觉之后体温也完全正常了。
发烧是临床相当常见的症状,每个人都经历过。在西医来看,发烧常见于感染性疾病(人体的各个器官感染各种细菌、病毒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感冒及流感;另外风湿热等免疫系统疾病或者肿瘤等多种疾病亦可出现发烧,但相对少见一些。
发烧既是人体患病时的一种症状,也是免疫系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一两度的体温之差往往就会影响到细菌、病毒的存亡。因此一般来说,当体温不高于38.5℃时并无需服用退烧药,只要治疗引起发烧的病因,随着疾病的好转发烧就会自然退去。只是一般来说,巿民的心理总是认为一旦发烧首要任务就是退烧,特别是当小朋友发烧时家长更是异常紧张,务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退烧。

中医将发烧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对应的就是西医的感染性疾病,一般起病较急,热度偏高。中医还会将发热再细分为发热恶寒、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潮热等多种不同类型,并结合脉象、舌象以及伴随症状具体分为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等多种不同证型,再给予相应的方药治疗。而内伤发热则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功能性低热,常见于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内伤发热通常起病较为缓慢,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出现,以低热较为多见,病情相对比较复杂。治疗时同样是依据脉象、舌象以及伴随症状判断其是由于于气、血、水湿的郁滞还是气、血、阴、阳的亏损失调所导致,再给予相应的方剂治疗。
中医对于发烧其实有很好的疗效,可惜我在临床上能运用中药退烧的机会并不多,这主要还是因为大部分巿民有一种固有的观念:认为发烧必须先用西药退烧,等退烧了才适合喝中药调理。因此,我在门诊接触到的更多是自行服用退烧药之后的患者。
西药退烧虽然通常很快,但是很容易出现因过度发汗而伤了正气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病人服用退烧药后虽然不再发烧了,但却出现非常疲累或者是动则出汗的现象。也有的病人服了退烧药发烧暂时退了但很快又再次发烧,这主要是因为退烧药不能有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结果。
我曾接诊过几例感染新冠病毒后服了几天退烧药仍未能退热,而不得不求助于中医。这一类的病人大多是因为本身正气比较虚弱无力抗邪或缺乏津液发汗,又或者是病人湿气困阻较为明显,有这几种情况的患者服用退烧药通常效果都不太理想。相反运用中医的方法,在袪风解表的同时相应地扶助一下正气或结合袪湿等不同的方法,往往在服用中药1~2天之后体温就会恢复正常。
中医有一些非常好的退热方比如桂枝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等,但一来这些药方一是需要有经验的医师根据病人的情况选用,二来巿面并没有相应的中成药。不过巿民如果能学会在感冒初起时正确选用目前巿面上的中成药,还是经常可以达到有效治疗感冒及退热的效果。
对于如何选用中成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分清寒热。如果发烧的同时伴有比较明显的怕冷以及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那一般来说是属于风寒感冒,可以考虑服用葛根汤(注意平时容易出汗的人不适宜)或风寒感冒颗粒。如果发烧时只感到身体燥热而不怕冷、或只有轻微的畏冷气,同时伴有喉咙痛、口干咽燥等症状,那通常就是风热感冒,症状较轻的可以选择银翘散,症状重一点的可以选择金花清感颗粒,伴有便秘的则可以选连花清瘟胶囊,后两者都是在银翘散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清热解毒药以加强疗效。
还有一种在阴雨潮湿或暑热天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发热伴有身体困重感,同时还有比较明显的胃肠道症状比如上吐下泻等,这种通常是由寒湿引起的,藿香正气丸比较合适。另外,对于一些体质比较虚弱、容易感冒发烧,伴有口苦恶心的患者,以及女性经期前后出现的感冒发烧,小柴胡汤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除了内服药之外,中医有一些外治法对于退烧也有效,包括针灸、推拿、药浴等。常用且较容易操作的比如耳尖放血、大椎于血都有助于退烧,小朋友发热还可以用刮痧推拿和药浴的方法。我曾经遇到有家长在假期时因一歳多的宝宝发烧而紧急求助,根据宝宝的情况教她用白萝卜煮水给宝宝浸浴而退热。
大家要注意的是:当你选择中药或中成药治疗外感发烧时,最好同时配合相应的饮食及起居护理以发挥最佳功效。首先是服药后最好吃一碗热稀粥,这样可以及时补充津液以助发汗退热。其次是饮食要清淡,忌生冷瓜果、肥甘厚腻、乳制品、酒精饮品等(医圣张仲景原话是: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最后是服完中药后要侧卧并盖被以助全身均匀适量的出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