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肌肉流失5大征状 增肌从健脾开始|附食疗方|倪咏梅中医师

现今社会以瘦为美,可以过于枯瘦其实是病。如果细心留意的话,会发现街上不少长者都是「皮包骨」,走路蹒跚。原因是长者出现肌肉流失的情况,严重者称为肌肉萎缩。不要以为肌肉流失只会出现在长期卧床或是食物不足的长者身上,疫情下很多长者出门次数大减,不少人都出现肌肉流失症状。肌肉不足会令行动及生河变得困难,更会容易跌倒,造成骨折风险,因此必须尽早处理及预防。

临床上长者绝大部份都不知道自己有肌肉萎缩的问题,大多数只是觉得脚软乏力、腰骨无力、「行得辛苦」、「好易攰」、「脚步浮浮」,甚至是因为脚软而觉得眩晕来求诊。

有一位70岁男士,体重稍高,BMI 29左右。一直以来都有糖尿病、高血压及胆固醇。疫情开始后,由于因为慢性病担心副作用而没有打针。因此少出门口。今年更需要打三针才可进入茶楼,由于他没有打针,连去茶楼也不可能,因此越来越少出门。日常饮食都是由工人及子女安排。他每天都是在家看电视、睡觉来打发时间。

最近他因为在家不慎仆倒而入院,后医生发现他出现肌肉萎缩,导致步行乏力及易重心不稳,易于跌倒。后于中医接受针灸及药物治疗,加上改善饮食习惯,现正康复中。

肌肉萎缩于中医学可称为之「痿症」或是「虚劳」。「痿症」可以分为「皮 痿(痿躄)」、「脉痿」、「筋痿」、「肉痿」、 「骨痿」,现代的肌肉萎缩大约可归纳为「肉痿」。「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也」现代中 医学认为痿症是指机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 日久渐至肌肉萎缩,甚至不能运动的一类病症。

《内经》,《素问. 痿论》:「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脾胃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化生气血来供给人体所需。肌肉需要足够的营养及气血才可以生长,如果脾胃差,例如吸收、消化出现问题,如平日胃口不好,食后消化不良、胃痛、大便易泻、肚子易胀气的话,都属于脾胃虚。即使吃的量及营养足够,可是由于吸收消化功能差,因此也长不出肌肉。

肌肉萎缩的表现

1. 走路迟缓:即使膝关节没有大问题,仍以小碎步走路,而且行走十分迟缓困难。

2. 手握力下降:提不起重物,手部瘦弱看似皮包骨。严重者毛巾拧不干。

3. 起身困难:不能一下子从座椅起身,需要撑扶手才能起身,甚至需反复三四次才能起身。 4. 易于跌倒:常觉脚乏力,平衡变差,甚至脚步浮浮,易于跌倒、绊倒。

5. 体重减轻:由于肌肉流失,体重会减轻,即使非刻意减重,6个月内体重减轻5%或以上。

增加长者肌肉汤水:

参蓍淮山增肌汤

材料:党参 20克,黄蓍 15克,淮山 30克,陈皮 1片,白术 10克,猪脊骨 500克。

做法:1. 猪脊骨汆水备用。余下药材略浸洗。

水滚后加入所有材料,大火煲30分钟,中火煲45分钟即成。

功效:党参、黄蓍补气,淮山健脾长肌肉,白术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和胃,猪脊骨滋阴增肌。

黄豆排骨牛大力健脾汤

材料:黄豆 100克,干牛大力15克,蜜枣2粒,排骨 300克。

做法:1. 黄豆泡水4小时备用,排骨汆水。

水滚后加入所有材料,大火煲30分钟,中火煲30分钟即成。饮汤食黄豆及排骨。

功效:黄豆健脾生肌,牛大力补益筋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