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夏来了|中医赶走湿热毒|附食疗|倪咏梅中医师
进入8月,极端天气越来越烈,动辄35度,人越来越疲乏,又热又累。这情况叫做「苦夏」。
「苦夏」是指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出现胃口下降,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并伴有低热,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降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
在香港,由于地方潮湿,再加上很多人都有熬夜、吃辛辣煎炸的习惯,因此在苦夏季节,湿热毒就会大爆发,令皮肤疾患发作、脾气暴躁、失眠、便秘等问题纷纷出现,要安然度过夏日,就要好好清湿热毒了。

「湿热毒」平日大家听得多,说得多,究竟什么是「湿热毒」呢﹖
「湿」是无用的水份
「湿」其实是停积于体内不能利用的水份,平日我常形容它是身体内的「垃圾废水」,它可以是从我们日常饮食来的,例如平日饮用的清水、吃的水果等等。也可以是从环境来的,例如雨雾、家中潮湿的空气、未干透的衣服及头发等。
人体遍身都有水份,这些「垃圾废水」亦可以停积在身体不同地方,带来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在皮肤,可以带来湿疹、汗疱疹;在肺,可以成为痰;在肠道,可以令大便变黏甚至变稀;在女性生殖器官,可以成为白带;在筋肉之间,可以形成痛症,如肩痛、痛风等等。
「热」是过盛的阳气
「热」是身体上过多的阳气。人体需要一定的阳气来推动我们身体运动,可是过多的阳气就会导致生热。例如在大太阳下太久,人会觉身热汗出,头脑发热;吃了辛辣的话,胃肠积热就会口舌生疮、生痱滋;吃了过多补品,就会口干舌燥喉咙痛;多吃煎炸肉类,肠道积热,就会导致便秘;吃了热性水果如榴梿、荔枝等,就易激发皮肤红痒等等。
「毒」是过极的病源
而「毒」究竟是什么呢?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六淫偏胜均为毒」,六淫亦是六种常的致病源──风、寒、暑、湿、燥、火。当这六种致病源十分严重之时,就称为毒。所以中医常说湿毒、火毒等等。而火及燥均属于热性,亦可归入热毒。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明白「湿热毒」即是「十分厉害的湿热」了。
在此介绍2个汤水供大家清热解毒,如服后症状未消除,请咨询注册中医师。
土茯苓鱼腥草荷叶汤
材料:鲜土茯苓 300克
鲜鱼腥草 150克
生熟薏米 60g
荷叶 半张
猪瘦肉 300克
蜜枣 2粒
做法:1. 猪瘦肉汆水备用。余下药材洗净略浸半小时,荷叶剪成掌心大小方便煲汤
水滚后加入所有材料,大火煲30分钟,中火煲45分钟即成。
功效:清热解毒去湿。对于因为湿热而形成的筋骨疲劳,皮肤痕痒有改善作用。
金银花粟米须去湿饮
材料:金银花 15克
菊花 15克
鲜粟米须 500g
糖冬瓜 30g
水 1公升
做法:1. 除糖冬瓜外,所有药材略浸洗。
水滚后加入所有材料,大火煲15分钟,中火煲30分钟即成。
功效:清肺胃热去湿。适合头面易生疮,易喉痛,湿热问题集中于头面及上半身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