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处理克隆氏症(上):拆解成因|吕兆升中医师

近日,英国凯特王妃传出疑因患上克隆氏症,需手术后长期休养。其实,以往克隆氏症在华人群体属于罕见疾病,直至近二十年,该病发病率在香港有上升趋势。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克隆氏症与溃疡性结肠炎。由于现代医学上,炎症性肠病尚未有根治之法,部份病人即使在药物控制下,症状仍未有效缓解,复发情况也不稳定。故此,不少病患会寻求中医治疗。笔者综合多年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经验,认为中医治疗,对缓解发作期症状,延长疾病的缓解期,减轻西药副反应,与及改善病患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帮助。而且,许多中医学的概念和理论,对于此病的治疗和日常调护,都有显著的指导作用。

中医对炎症性肠病的认知

中医的古典医籍当中,此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特点,例如腹痛、腹泻、便黏液脓血、腹部包块、肛裂、瘘管,与及其他全身症状,都散见于大量中医文献当中。

若论病情特点及转变,则以「休息痢」的描述最为近似,以「愈而又复,时作时止,积年累月,不能断根」(《赤水玄珠》)为特点。「休息痢」此一病名最早见于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医历代医家对此病的治疗、发病要点等等均有记载。

现今关于炎症性肠病的中药及针灸治疗方面,一直有相关的临床研究进行,并有著正面的疗效成果。

从中医理论,看炎症性肠病的诱发因素

饮食因素

暴饮暴食,或时饥时饱,或饮食生冷,都容易引致病发。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不节制饮食,或饮食不定时,必然对肠胃产生负荷,加重脾胃虚弱的情况。

冰冻饮食与及性质寒凉的饮食容易伤及脾胃阳气,久而久之,更会伤及肾气,对本病亦不适宜。

食物的选择同样重要。患者应避免选择一些会加重消化负荷的食物。选择食物时,不应只著眼于食物的营养成分,应更多考虑肠胃道能否接受该食物。例如,牛奶虽然富含蛋白质和钙质,但普遍成年华人对乳糖的耐受性较差,而且牛奶中的酪蛋白进入胃中并不容易消化分解。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奶酪类食物容易加重肠胃湿气,影响运化。此外,肥腻、煎炸食物也会加重胃肠负担。

炎症性肠病影响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很多长期患者会经常感到疲乏。部份患者家人会自行煲补益汤水或补益食物予患者「补身」,其实,这样也有机会加重病情,或使疾病复发。如上所述,患者脾胃消化功能较弱,部份补益食物较为滋腻,容易加重肠胃负荷。而且,本病病机复杂,寒热虚实转变快速,胡乱进补可能使急性期的症状加重。

由于各人体质相异,饮食宜忌也有所不同。所以,个别病人的饮食宜忌,请询问合资格的注册中医师。

天气因素

据笔者观察,天气转变期间,病患者容易症状加重。中医认为,人与大自然为一体。天气转变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炎症性肠病是由于脾肾等脏腑虚弱,而使风、寒、湿、热等邪气滞留于肠道。故此,当天气突然变得太冷,或空气湿度突然提高,人体未能充份适应,就会诱发症状出现。

此外,即使处于疾病缓解期,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引致感冒,亦有机会诱使炎症性肠病复发。所以,当天气变化时,注意保暖,慎避风寒,也相当重要。

情绪因素

中医非常重视情绪对于人体的影响,甚至认为情绪变化的所有疾病发病的重要「内因」。

郁怒容易引致中医所说的「肝气郁滞」。忧思太多,中医理论则认为会伤及脾气。理论当中,肝与脾胃的关系密切。肝气郁滞会侵犯脾胃,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情绪波动之后会产生许多肠胃不适的症状。

除了忧思郁怒,工作或学业的压力也明显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诱发疾病。

有研究指出,克隆氏症与焦虑症的发病有一定关连。亦有部份病人于接受情绪心理治疗后,病情得到改善。可见,情绪必然会影响病情。而中医在心身疾病或情绪致病等方面,均有相当丰富的治疗经验。

吕兆升注册中医师

香港大学中医全科学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理学硕士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