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处理克隆氏症(下):辨证施治|吕兆升中医师
中医治疗特点为辨证施治,于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初期发病,症状见泄泻、便血、便脓、腹痛、里急后重、发热等等,多属湿热蕴结大肠,治疗当以清利大肠湿热为主,配合诊断所得拟方用药。多用黄连、白头翁、葛根等等。
但当病情进展,久泻久痢伤及正气,脾胃虚弱的情况加重。症状则以泄泻和虚弱乏力为主,腹痛隐隐,便脓血减轻,但身体精神状态转差。中医治疗则当以健脾祛湿止泻,配合补益肾气为治疗原则。疾病发展常中,各种情况互相转化,所以,中医治疗用药会随病情变化而有大幅改动。
正因治疗原则比较复杂,而且炎症性肠病的病情变化较为快速,所以,如需以中医治疗,必需寻找合资格的注册中医师。

调节免疫功能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发现,部份中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中包括抑制免疫功能,以及提高免疫功能两方面。
关于中医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国内多以传统中医理论当中的脾胃学说及肾与命门学说,论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原理。其中,脾气虚弱的常见症状如纳差、泄泻、腹胀、腹痛、低热等等,常见于炎症性肠病的疾病过程当中。因此,于疾病过程当中,以传统中医脾胃学说及肾命学说为指导,配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运用中药治疗,往往能收良效。
减低西药不良反应
现时常用处理炎症性肠病的西药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激素、生物制剂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部份病人服药后出现贫血、疲乏、易感冒、恶心呕吐、腹胀、免疫力下降等等情况。中药透过不同方向,例如补益气血、健脾祛湿、益气固表、补益肾气等等,根据病人出现的不同症候,运用辨证论治的概念治疗,改善症状。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部分中药具有良好提升免疫的功能。这一类中药适合部份长期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用以调节免疫功能,减少药物副作用。
延长疾病缓解期
炎症性肠病的病程多呈发作性,多数患者于缓解期仅有少量,甚至没有临床症状。中医可以根据望闻问切诊断,判断患者于缓解期的脏腑失衡状态。如上所述,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是以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为基本。于疾病缓解期间,按照诊断所得,予以积极调节,可冀减少复发情况及复发时的严重程度。
而且,病人亦可按中医师建议,平时积极调节身体状态,提升体质。
常见中医治疗Q&A
Q: 患上炎症性肠病,能否服用有「提升免疫功能」的中药(例如人参)?
A: 首先,中医治病决定应用哪种中药时,主要是基于病人临床状态,以望闻问切搜集资讯,分析病情。所以,即使同是炎症性肠病,不同时间,不同病人,不同情况之下,所需运用的药物都会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部份病患因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长期激素治疗,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因长期胃口不佳纳食太少,加上吸收不良,也会导致身体出现虚弱状态。在上述情况下,中医师就有机会使用具有提升免疫功能的中药。另外,部分中药对于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例如生地黄、麦冬等等,也会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应用。
而且,一般中药处方会包括多种中药,药物配伍可以达致增效及减少副作用的目的。所以,中药处方并不等同单味中药的效果。
最重要,病患切勿自行服用中药。如需中医药治疗,请询问注册中医师。
Q:中医治疗是不是一定要戒口?
A:中医学累积了多年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故此,对于饮食对人体的影响有著深刻的认知。中医强调日常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很大的影响。因此,中医师除了给药或针灸等治疗措施外,也会建议病患改变某些不良生活习惯,以有利于康复。
总结说,笔者认为,忌口与否,并非取决于是不是看中医。即使不欲接受中医药治疗,我也会建议病患者寻找注册中医师,给予适切于病患者自身体质的饮食建议。
Q:中西医治疗能否一同进行?
A:中药与西药的交互作用,一直有实验室研究及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西药同用的情况,在国内外都非常普遍。而且,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亦常以中西医综合治疗达致增效及减少副作用的目的。但是,长期服用西药的病人,服食中药仍然应该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所以,如果正服用西药,请勿自行胡乱服用中药及其他补充剂,如欲服用中药,请由注册中医师正式处方。
吕兆升注册中医师
香港大学中医全科学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理学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