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肾病|患者应多喝水还是少喝水?
对于肾病,痛风患者,每一个人都有一套喝水的原则。有的说喝水多了伤肾,有的说喝水少伤身;有的说口不渴,则不必喝水;有的说喝水越多越好,有的说睡前喝一杯预防肾结石,有的说睡前喝一杯则夜尿多多……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对于痛风、肾病患者,应该多喝水还是少喝水?
1. 如何计算每天喝水的量?
一般来说,喝水多少主要取决于代谢情况、年龄、体力、温度、膳食及疾病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一成人每日消耗量1 kcal,水的需要量为1毫升;考虑到水中毒的机会很少,水的需要量常增加至1.5ml/kcal,以便包括运动、出汗及溶质负荷的变化。

摄取足够水分可促进尿液加快排出过多的尿酸,一般情况下对于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每天2000毫升的尿量是基本要求。在冬天,一天尿量保持2000毫升并不难;而在高温季节,即使大量饮水,尿量还是很难达到2000毫升。运动、出汗后,这时应饮用足够的水,才能使尿酸通过尿液顺利排出,以避免尿液过分浓缩,防止尿中晶体沉积。

若温度到30度左右时,每日会多丧失1000毫升水分,因此在这个温度下,每日应补充3000毫升左右的水,如果天气凉爽或者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出汗甚少则饮水量需要减量。
「小便清、大便通」也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要求,因此也可把小便是否属于清作为评价一天喝水量是否足够的粗略指标。
除外药物、个别食物对小便颜色的影响,如果小便清,则基本上饮水量充足;如果小便不清,则表明饮水量不足。
2. 充分喝水有什么意义?
充分饮水的益处显而易见。
对于肾病患者,适量多些饮水对于慢性肾衰患者能增多毒素排出。
对于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合理多饮水能增加尿酸排除及减少尿酸性肾结石的机会。
多饮水勤排尿,能减少肾一般钙质结石。
尿路感染的患者为避免和减少细菌在尿路停留和繁殖,应多饮水,勤排尿,以达到经常冲洗膀胱和尿道的目的。另外在睡前喝1杯水有助于预防结石和感染。

此外,对于合理饮水能使血压稳定,尤其是一些患者,由于夜间缺水,导致晨起血压严重升高的高血压病患者,睡前适量喝水有重要的帮助。
合理饮水能改善血粘度状态,减少中风等血管栓塞机会。合理饮水,还能使肠道有充足的水分,减少便秘、痔疮出血等。
夏天发生结石的几率比平时高。夏天天热,出汗多,应该多喝水。如平时不注意喝水,到了夏天出汗,尿液浓缩,体内原有的结石因缺少水分润滑,刺激组织,就会发生绞痛。而在体内缺水情况下血液中溶质增加,容易析出新的结石。
不能等到渴了再喝水。两餐之间喝水,睡前适当喝水,晨起喝水,不要在餐前大量喝水。

餐前不宜大量饮水,以免饭后大量饮水引起胃胀。为避免夜间尿液浓缩,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还强调临睡前及夜间适量饮水有利于减少痛风性肾结石。
对于痛风患者,由于尿酸三分之一由肠道排出,三分之二由小便排出。因此,保持小便清,大便通,对于有效地控制尿酸有重要意义。
3. 多喝水是否伤肾?
一般肾病肾功能正常者或轻微肾功能受损者通常无需特别限制水,适当多饮水不会伤肾,但为什么有的肾病患者要限水呢?原因是,如果肾功能明显衰退,不能处理排水水分的功能,这时则需要限制饮水量了。

高尿酸血症并发肾损害者,部分患者不愿多饮水,害怕饮水后尿量增多会加重肾脏负担,这种担心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错误的,这主要要看肾功能情况以及是否已经有水肿等。人体内每日的代射废物多数需依赖于尿液带出体外。若喝水很少,尿量不足,反会造成体内的废物蓄积,加重肾脏的负担;只有在浮肿明显的患者才需要限制饮水量。一般来说,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如果没有明显水肿、高血压等,可适当饮水,过于严格地限制饮水,不利于毒素排出;有的患者认为多喝水就可以排出自己身体的毒素,因此每日都喝很多水,可能造成水肿。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
但需要注意:多饮水是防治高尿酸血症的重要措施,但多饮水也不是万能的。且需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4. 甚么情况下则不宜多喝水?
痛风患者需要多喝水,但如果高龄痛风患者,由于心功能下降,不宜过多饮水。

如果已经有肾脏病、肾衰等有明显水肿时,应限制水的摄入;无尿或严重少尿的患者,一般仅需要无钠的、并且能够恢复蒸发和小量的尿中丢失的水就够了。水摄入量,应将每日产生的内生水350ml,计入其中。而饮水量包括每日喝汤的量,不能错误地认为汤不是水,其实汤也是水,与水不同的是汤溶解了一些营养物质等。
对于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透析中因脱水过剧,易发生头痛、恶心、呕吐、肌肉抽筋等失衡综合征。每日体重的增加以不超过1kg为限,而饮水量为前1天总尿量加上500ml,包括开水、稀饭、牛奶、汤及饮料。

患者可能口干明显,但需要避免喝太多的水,可以冰水漱口,嚼口香糖或挤一点柠檬汁以减少口渴的感觉,或含服西洋参等。

如果肾功能衰竭伴有水肿严重者,则饮水量需比较严格限制。心衰;胃痛不适、大便稀溏等及中医属于脾虚湿盛证等,短时间内也不宜过多饮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