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如何帮助孩子疗愈|谢结仪医生

最近收到家长查询,表示发现自己的小朋友有伤害自己的行为,身上亦因此留下不同大大小小的伤疤,家长不知该如何处理而寻求帮助。香港救助儿童会于2019年和2020年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有42%受访学生表示长时间有时或经常感到不开心及失落,每5个学生有3个担心他们认识的人会自残。

究竟有哪些原因导致小朋友会有此类倾向,作为家长或监护人又可以怎样做呢?

家庭方面问题
Andy是一位初中生,父母亲均是繁忙的专业人士,父母亦因此对他的学业表现要求非常严格,Andy要维持名列前茅的成绩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渐渐地Andy的压力过大,开始出现自残倾向,大腿上留下了一个个撕划过的伤疤。

自我的期望
小芳是一位高中生,近一年在准备文凭试的过程中倍觉压力,加上和同学之间的竞争,她自感表现未如理想,亦开始出现一些自残的行为以纾解压力。

为什么有人会作出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
一些比较常见的原因包括:
使用错误的方式以应对情绪困扰及压力

- 作为向外界发放求救的讯息

- 通过伤害行为试图让自己处于掌控者的角色

- 惩罚自己

- 缓解难以承受的紧张情绪

除了以上原因,当下及过往不好的经历,都可能会导致人们产生自残的想法甚至行为。这些经历通常包括很多事情的日积月累,例如:

-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或受欺负

- 学业或工作上的压力

- 家庭争吵或父母关系问题

- 难以面对的焦虑或抑郁

- 过往曾经历创伤,例如被虐待或受性侵

由于这些事情对人本身的创伤都可能形成心理健康问题,因而导致冲动行为或难以控制情绪等的表现。

应该如何避免有自己有自残的行为?
在面对极大压力或经历困难的时刻,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去分散注意力,避免有自残的想法及倾向。我们可以尝试将自己的想法跟身边的朋友、家人、社工或专业医护人士分享。每个人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方法去正面处理导致自残倾向的情绪,例如在感到焦虑或伤心的时候,用一个安全的方式释放及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有可能产生自残行为之前,先让自己停下来等一等,作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事,如出外散步、聆听轻松的音乐、或是进行一些自己感兴趣又安全的活动,让自残的想法随著时间消失。你亦可以在感觉焦虑不安的时侯,调整自己的呼吸以放松自己。当自残甚至自杀的想法一直冒起,记得即时向专业人士求助,按照所订下的计划去逐步进行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的治疗。

除了教导子女以上的方法,家长和学校也应该合作关注子女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家庭情况,聆听他们的感受以及引领他们作出安全的减压训练。家长亦可以多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情绪支援以及教学上的支持,以帮助学生减轻压力。

处理子女的自残倾向需要医疗团队、家长、学校和社工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提供适当的心理治疗和辅导等方法,可以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建立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谢结仪医生 Dr. Che Kit I

精神科专科医生

心病还须心药医 : Facebook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