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中医治腹泻有寒热之分 1类食物应尽量少吃(附安肠汤食谱)

春夏是最常出现腹泻的日子,突然想起书法中著名的「肚痛帖」也是和肚痛有关。以下就是翻译: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
《肚痛帖》为草书巅峰,真迹不存,现版本为宋嘉祐三年(1058)摹刻上石,现存于西安碑林。作者一般认为是唐代张旭,人称「颠张」,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
书法我真是门外汉,但看它笔力澎湃,想来真是非常肚痛了。内文大意是忽然非常肚痛,不知是寒性的腹痛还是热性的腹痛。想找大黄汤来吃,对于冷热腹痛都有益。现在都不知怎辨好了,附近又没有床……
大黄汤有很多版本,传世的版本多数配合栀子等寒凉药。但文中又指冷热性的腹痛均可,因此可能和传世的版本有不同,可说是已不可考了。但大黄本身是泻火活血通便药,现在很少医者会用大黄治疗腹痛,一般都会避开大黄,使用黄连、黄芩、黄柏等燥湿清热的药材。
急性腹泻要分寒热
急性腹泻看中医有效吗﹖当然是有效。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腹泻大致可分为寒性(吹风受凉、过食生冷)或热性(食滞,食物中毒等)。前者多数使用藿香正气散,后者多数使用葛根芩连汤之类。但记得要留意,急性腹泻时尽量不要吃油腻食物。曾目睹粥店一名男士正服用止泻中成药,他点了一碗粥后,又再点了一碟炸两。而炸两中的油炸鬼是非常油腻的,这样吃下去,肚泻相信很难好了。
慢性腹泻多数夹虚
当腹泻超过3星期可称为慢性腹泻,现代一般诊断为肠易激综合症、结肠炎之类。中医主要以体质及寒热来辨证,成因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脾胃寒湿、肾虚、压力大等都有关系。可以是单一成因或多成因。
脾胃虚弱的表现多数为「玻璃肚」,肠胃非常敏感,稍吃一点不合意的食物就会腹泻。脾胃湿热的大便一般会偏黏及臭。
脾胃寒湿的大便多数不成形但不臭,甚至大便夹黏液。肾虚引起的便秘多数是「五更泄泻」,清晨开始就会腹痛大便。
压力大的大便多数会是先腹痛后泻,泻完又好像没事人一样,可是压力一来又泻,形成一个压力循环。
要调治慢性泄泻,需要饮食及药物相结合。中药的目的是重整肠胃机能,令大便可正常排出。但病人平日要留意应尽量少吃「滑肠」的食物,如木耳、菠菜、潺菜、秋葵等。同时油腻的食物如肥肉、酥皮、全脂奶、忌廉亦应少吃。如果只是初起的慢性腹泻,偶然发作者,可以饮以下汤水,如未愈者建议延医诊治。因为长期腹泻,脾胃虚弱会影响营养吸收,人会渐渐消瘦虚弱。
淮山健脾安肠汤
材料:
干淮山 30克,白术 10克,莲子肉 15克,茨实 10克,茯苓 15克,党参 10克,猪肉 300克。
做法:
猪肉汆水,余下药材略浸洗。 水滚后加入所有材料,大火煲30分钟,中火煲1小时即成。
注:必须用干淮山,鲜淮山含大量黏液,反而滑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