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一Take过》有感|柬埔寨感人至深马戏团 让昔日街童活出自豪与快乐

        ViuTV节目《一Take过》播放不过一星期,当中年轻人追梦的决心让人感动,而我最记得第三集大环表演者丽儿说的一句话:「在香港没有一间正式的马戏学校。」我们经常说「香港乜都有」,物质来说,尤其奢侈品,香港的确应有尽有,可是当要追求心灵上的满足时,在香港好像困难重重。我以前也是书虫,以为读书赚钱是得到快乐的唯一方法。又引丽儿的说话:「我们小时候很少听到长辈说:我希望子女成为表演者。」简单直接,比《反起跑线联盟》更引人反思。其实,在柬埔寨的暹粒,早已有一班人明了这道理,没有迫年轻人死读烂读,而是发展自己兴趣来谋生。

从相片当中未必看得出表演的震撼感,在现场的我,真的被他们的感染力感动得毛管戙。

        第一次听到Phare, the Cambodian Circus的名字时,以为又是土炮杂耍表演,结果表演令我感动又激动,真感激向我极力推介的度假村经理。来到暹粒,没看过Phare, the Cambodian Circus的表演,是一大损失。柬埔寨有不少挂著慈善的名义,其实是利用小朋友去赚钱的孤儿院。孤儿院变成景点,无辜无助的小朋友变成展品。我最怕就是助长这种荒诞!感激这场表演,让我再次知道人间有情。

家长都希望子女于学业上取得No.1,却很少会鼓励他们发展自己兴趣,从成功感中取得快乐和自豪。

        先说说马戏团的背景,Phare由9位年轻男生于柬埔寨红色高棉内战后成立,当时很多流浪街头的小朋友无法走出战争阴霾,即使提供学校教育、衣食和住所,甚至住进富裕的领养家庭,他们还是愁眉苦脸。后来,他们发觉艺术可以治疗内心的伤痛,更让街童找到成功感、快乐和、尊严和自信,于是便为他们提供免费艺术培训。 非牟利团体Phare Ponleu Selpak(PPSA)于1994年创立,更设立学校提供插画、平面设计、戏剧、音乐、舞蹈和马戏等领域的专业艺术培训。

表演内容并非只有空洞的杂技,而是以高难度肢体动作和表情,去表达内心的兴奋和投入。

        现在,学校培训了超过1,200名学生,当中有150位成为专业独立艺术家或表演者。2013年,为了实行财政自给自足,PPSA创办Phare Performing Social Enterprise(PPSE),并于同年2月于暹粒公开演出。Phare, the Cambodian Circus的成功,令PPSA有稳定收入继续以社企方式营运,亦提升柬埔寨艺术家于本土和国际上的地位,为他们制造成就自己天赋的就业机会。现在,Phare当中已有不少成员受邀到海外演出,亦有学生成为太阳剧团成员。

Phare的水准达国际质素,当中也有不少表演者进入闻名世界的剧团。

        疫情前最后两次去暹粒也有看Phare的表演,欣赏过《Sokha》和《White Gold》,前者是描述Phare的故事,后者向农夫致敬。表演场地是一片草地上的帐篷内,表演内容并非有肉体无灵魂的空中飞人或踩滚轮。Phare没有华丽的舞台布置和道具,集中力更加放在表演者身上。来自有问题家庭,或是流浪街头的青少年,在台上,成为专业表现者。他们利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配合高难度杂耍动作,表达出喜怒哀乐。一举手一投足,充满活力、全情投入,散发超强感染力。有好几个场面,我差点激动得流泪。

没有华丽的舞台,以人手即席绘画表达故事背景,画面如沙画一样变化,更加引人入胜。

         接近一小时的表演,没有冷场。完场时,全场站立鼓掌。完场后,观众还可与表演者聊天,近距离了解多些他们的梦想和生活。他们脸上的笑容真摰,对答中充满自豪,由头至脚充满光芒,Phare就像他们的造星舞台。从他们的快乐中,我也要多想想快乐是什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