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纪豪 - 秋雨台北 | 无名指

  11月的台北,连日下雨。这天没事,去大稻埕蹓跶,海味夹着雨水的气味,连空气都变重了。这儿曾是台北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近年在旅游业带动下又重新积累了些人气,遗下了模糊的历史轮廓。

  19世纪淡水开港,位于淡水河要塞的大稻埕码头成为物资集散地,洋行林立,做茶叶和布料贸易,旺财又旺丁。好景不常,日治时期日商抵制洋行,到战后淡水河淤积而失去了河港功能,大稻埕黯然落幕。这一区昔日再风光,也不过是历史长河运送的一段折子戏,类似故事还不停在搬演。

  松山车站附近的饶河街夜市,亦是另一个悄然退场的转运枢纽。当年这一带叫锡口,因基隆河水深而得舟楫之便,成为基隆、宜兰货物运至台北的转运站。像大稻埕那样,锡口当时商贾云集,盛极一时,后因港岸河水淤浅,停泊船只渐少,商业活动大减。上世纪80年代,政府重新规划,把南松山桥下摊贩集中至饶河街,令这个过气物流中心成为华西街以后台北第二个夜市。

  多年后重游,饶河夜市依然活力充沛,雨中竟也游人如鲫,难得是米芝莲小店还保住荣誉,也有推陈出新的小食。我跟亲力亲为的老板说东西好吃,他满足地笑了。

  大稻埕也新旧融合,搞出不少创意,有些我嫌造作,却又佩服那股绝处开花的冲劲。迪化街老街区、永乐市场、码头货柜市集,不一定要依靠历史故事,也能散发别样风姿。

  去年我在台北碰上台风,航班被取消却意外收获一份闲情;今年巧遇「凤凰」,屏东登陆后迅速减弱,化作几许秋雨,让我看到台北的生命力。(IG︰ @tamkeiho)

资深唱片人兼乐迷
爱读书爱行路
谭纪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