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韵诗 - 乳癌术后的中医调治 | 中大说中医
中医认为「乳病从肝」, 乳癌的发病与情绪压力有着密切的关联。情志内伤、气血不足,加上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使经络阻塞于乳络,引致乳癌的发生。西医多以手术、化疗、电疗、标靶、荷尔蒙治疗作为标准治疗;而中医则以调整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强调疏肝理气,配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很多临床研究证明中药的配合能减少西医治疗的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周期。
中医如何配合治疗?
病人可在手术前后进行中医调理,使精气充足,促进术后的恢复。中药能协助病人在术后尽快恢复体力,减轻不良反应,如:局部皮肤修复不良、手术位置感觉疼痛或麻木、气虚乏力等。食疗上可使用五指毛桃、圆肉、茯苓、陈皮、红枣等以平补气血;若出现上肢淋巴水肿,则可使用薏苡仁、茯苓皮、桑枝、车前子等以利水消肿。
化疗、标靶治疗时或出现各样不适和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口干、脱发、皮肤出现红疹、泄泻或便秘等,中医治疗时需考虑以顾护体质、减少副作用为主,协助舒缓治疗所引起的不适感,提升白血球和造血功能,增加食欲,改善恶心感觉。治疗期间不建议使用抗癌中药,但可以选择药食同源的食物进行调理,避免出现中西药相冲的情况,也减轻患者对治疗的担忧和疑虑。食疗可用陈皮、砂仁、谷芽、生姜等改善胃肠不适;以沙参、玉竹、麦冬改善身热口干;以黄蓍、红枣、枸杞子、黑芝麻等改善骨髓抑制造血功能的情况。
中医认为,电疗属于热毒范围,耗气伤阴,容易造成出皮肤灼热疼痛、口干、身热等阴虚内热的症状,而中药则能舒缓灼热感觉,改善皮肤愈合。常用生地、玄参、麦冬、沙参等清热养阴,益气生津的药物。
另外,乳癌病人在接受荷尔蒙治疗或化疗期间,较容易出现潮热,每天可能出现数次,甚至数十次,影响睡眠和情绪,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质素。尤其是服用他莫西芬(Tamoxifen)或打「停经针」(如:Zoladax)的妇女,更易出现潮热症状。中医认为属于肾阴不足,脏腑失去濡养,故治疗时多以滋肾阴为主,辅以疏肝理气,调和气血,多用生地、龟板、地骨皮、丹皮、白芍、柴胡等,以恢复脏腑阴阳平衡。而服用芳香环转化酶抑制剂(AI药如:Letrozole),则较多出现关节不利、晨僵、甚至关节痛,可用黄芪、桂枝、桑寄生、牛膝等,以畅通经络,改善气血不足。
现代中医在治疗乳癌时多配合西医共同治疗,各自发挥所长,相互补足,增强疗效而又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质改善,免疫功能正常,能更有效地预防癌症复发或转移。
**请注意,使用中药前,应先请教注册中医师以了解个人体质及证型。
生活小贴士:
1)需远离致癌或含动物性雌激素成分的食物,如:蜂王浆、雪蛤膏、紫河车、羊胎素等,这些成份进入身体后或会刺激癌细胞生长。
2)避免频繁使用染发剂、少用塑胶制品、慎用化妆品和护肤品等。
3)积极面对术后生活,适量运动,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份起伏,有效预防肝气郁结。
4)定期进行乳房检查,包括乳房造影和超声波,及早发现病灶,尽早求医。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
注册中医师
严韵诗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