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FUN享 - 复发即晚期? 肺癌术后免疫治疗有效却属「隐形选项」 | 医聊FUN享
肺癌为本港头号癌症杀手,每年新症接近6,000宗,当中逾三分一属于第一至第三期的早期患者。即使完成手术,复发风险仍然高企。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郑志坚指出,六成复发个案发生于术后两至五年内,一旦复发,多已转为晚期,五年存活率跌至个位数,病人身心承受巨大冲击。
对于不适用靶向药物、而PD-L1(免疫标记)高于50%的早期肺癌患者,国际指引已建议术后接受为期一年的免疫治疗,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延长整体存活期。郑志坚医生表示这类疗程在香港仍属自费,公立医院整个疗程费用低于30万元,但由于经济问题,及资讯缺乏,估计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适合免疫治疗的病人能够受惠于此新疗法。
复发一次,家庭「再判一次死刑」
根据估算,每年约有200名早期患者适合进行术后免疫治疗,但过去12个月实际接受疗程者不足30人,使用率仅不足15%。病人组织「同路人同盟」主席陈伟杰指出,制度上的经济门槛与资讯不对称,令部分病人甚至未曾得悉原来有机会接受有效减少复法的相关治疗。他直言:「不少病人选择碰碰运气,结果不幸复发,整个家庭便要承担沉重代价。」
晚期免疫治疗即使有政府资助,单是药费平均每年已达40万元,若于私营医疗系统接受治疗,更高达60至180万元。陈伟杰强调,这些开支对不少家庭而言十分致命,尤其中产家庭往往要变卖资产或由家人辞职照顾病人。若每年仅为有限的合资格病人提供术后免疫治疗,整体成本其实有限,或可避免数倍以上的晚期医疗开支。
预防胜于治疗「一加一减」更化算
立法会议员陈颖欣亦指出,政府虽已资助部分晚期疗法,但若能把资源投放于早期治疗和筛查,将更具成本效益:「这并非额外增预算,而是『一加一减』。越早介入,越能减少晚期病人,长远下来反而节省更多。」她指出,早期介入除了提升存活率,亦能让患者更快康复、重投社会,不但保住生产力,亦减轻家庭照顾负担。「相反,晚期病人需长期照护,不论家庭或社会,付出的代价都远远高于早期的治疗成本。」
陈颖欣建议,政府应积极推广肺癌筛查,结合AI技术提升诊断准确度;并设立资助机制,支援符合临床条件但无力负担的患者,否则最终代价是由整个社会埋单。
早期资助术后免疫治疗是出路
肺癌并非无药可治,真正的难题是制度能否为病人提供可负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当选项因经济因素而落空,病人就失去了主动康复的机会。要实现「预防为先」,政府不应止于口号,而应从资助制度改革做起,将术后免疫治疗纳入安全网,并同步推动筛查与教育,令更多肺癌患者可早一步走上康复之路。
医聊FUN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