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FUN享 - 55%肺癌新症属晚期 个人化治疗助降复发风险 | 医聊FUN享

肺癌在香港是最常见也是致命率最高的癌症,2022年本港录得5,707宗肺癌个案,占所有癌症16.1%;死亡个案达3,782宗。市民对癌症的认知、先进的治疗方案,以及完善的医疗设备是治疗癌症的关键,日前香港医护联盟便联合仁安肿瘤中心举办一系列癌症讲座,请来临床肿瘤科李宇聪医生,深入浅出地讲解肺癌相关资讯。

  李宇聪医生在讲座上指出,肺癌是致命率最高的癌症,主要是因为早期肺癌没征状或不明显,当发现问题求医时可能已达较后的期数,令治愈机会大减。肺癌大致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性肺癌,以后者占大多数,超过八成。

多数肺癌新症已达四期

  肺癌最常见的成因是吸烟或空气污染;另外遗传因素、荷尔蒙因素、曾接受放射治疗等也有一定影响。 「若出现持续咳嗽、咳血、声沙、气促、食欲不振、体重下降、颈部淋巴腺胀大等,便要立即求医。以上病征很多时都会被忽略,以致多数肺癌新症都已达四期,2022年四期肺癌便占新症约55%。」 李宇聪医生说。

  李宇聪医生表示有研究发现,肺癌期数愈早,存活率愈高,一期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可达72.4%;一旦发展至二或三期,复发率达62%及76%,五年存活率更大幅下降至45.4%及24.6%。

  因此,定期检查十分重要。李宇聪医生指世界各地卫生部门都有建议,高危人士(如50/55至74岁并每年吸烟量达20/30包或以上)每年进行LDCT(低剂量电脑断层)筛检;对怀疑患上肺癌的患者,医生也会安排肺部X光、支气管镜检查、超声波扫描、电脑扫描、磁力共振扫描,以及血液和痰液等检验。

专家团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面,李宇聪医生表示每个患者的肿瘤都不一样,肺癌生物标记检测如特定基因突变及PD-L1 蛋白水平检测,可让患者和医生知道肿瘤的特性,再由来自不同部门的专家团队如呼吸系统科、肿瘤科、放射治疗部、心胸肺外科、病理学部等共同诊断、分期,并制定最合适的个人化治疗方案。方案通常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肺癌类型、肿瘤的大小与位置、分期和整体健康状况。

  治疗方案包括切除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标靶治疗等,各有不同的效用和副作用。针对早期的非小细胞肺癌,会按EGFR、ALK或ROS1等基因变异测试结果再决定治疗方案,阳性结果会采用手术+术后标靶治疗;阴性则可采用术前治疗+手术、手术+术后治疗或围术期治疗(术前治疗+手术+术后治疗),例如术前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手术+辅助免疫治疗的「三明治式」治疗方案。

  若非小细胞肺癌已达晚期或转移期,基因测试为阳性的患者,标靶治疗通常是首选方法;阴性则视乎PD-L1蛋白表达而考虑治疗方案,高(≥50%)的话可选择免疫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或配合化疗;低(1%-49%)或没有的则可选择免疫治疗配合化疗。

  李宇聪医生最后强调,肺癌其实不如大众想像般可怕,如今肺癌的治疗方法日益进步,及早发现早期的肺癌再跟进治疗,便可减低肺癌相关的死亡风险。

临床肿瘤科专科李宇聪医生表示有研究发现,肺癌期数愈早,存活率愈高,及早发现再跟进治疗,便可减低肺癌相关的死亡风险。
临床肿瘤科专科李宇聪医生表示有研究发现,肺癌期数愈早,存活率愈高,及早发现再跟进治疗,便可减低肺癌相关的死亡风险。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