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纪豪 - 毕加索的脸 | 无名指

  上世纪我首次去东欧旅游,火车上见到一个女人,「她长了一张毕加索的脸」,我忽然这样想,也不知是褒是贬。她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尤其是那双微微突出的大眼睛,7分面角度我甚至能看到鼻梁后露出的睫毛。

  因为这个女人,我好像明白了毕加索的「第2只眼睛」。有人说他画的人脸模仿古埃及,面是侧的,眼睛却正视。有时「背后那只眼」竟合乎逻辑的画得斜一点小一点,但不讲道理时则从心所欲,眼神乱飞。

  M+博物馆「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刚开展,展品不乏五官错落的脸,亦涵盖各时期风格和不同载体。我为毕加索而去,没想到「与亚洲对话」更精彩。展览最后一部分名为「学徒」,道出极具个性的毕加索亦有从其他艺术创作吸取养份,如《朝鲜大屠杀》的灵感来自哥雅《1808年5月3日的枪决》,但同时亦影响了藤原西蒙画出《Who对Who对Who?(一场大屠杀的景象)》。可惜这次未能展出哥雅的画作,否则3幅并排必定很有意思。

  艺术灵感传承,跨时间跨地域也跨世代。M+将举办多场亲子活动,又印制了「亲子导览手册」,以生动方式与小朋友一起欣赏毕加索,并鼓励他们在手册里的空白卡片上绘画。家长们平常也会开玩笑说孩子的画作像毕加索,却未必知道其实是毕加索画得像孩子,他曾说,「要画得像拉斐尔我花了4年,要画得像小孩却花了我一生。」赤子之心可贵,千帆过尽,见山还是山。

资深唱片人兼乐迷
谭纪豪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