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消费券谁受惠? | 北漂见闻

  过去一年多,内地经济表现持续受压,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刺激措施,向民众派发消费券已成各地越来越多使用的手段之一。包括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以及江苏、湖北、四川、海南等省,均有相关安排出台。

  以笔者所在的首都北京为例,去年即透过电商平台京东及支付工具支付宝,发放电子消费券,补贴当地市民的餐饮、文化旅游及绿色家电消费。经济中心上海亦针对餐饮、住宿、电影、体育等消费领域,分批发放消费券。与香港一河边之隔的深圳,则以数字人民币的形式,送出餐饮、零售、文体旅游类消费券。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内地各地方政府的消费券,与近几年香港政府派发的消费券,无论是在规模、受惠群体、发放形式、使用方法等方面,均有许多不同。

  首先,消费券并不能用来当钱使,而仅以支付满一定金额予以补贴的方式实现,如买满XX减XX;民众要享受补贴,仍要先自掏荷包付出真金白银。其次,消费券并非人人有份,而是先到先得,民众需要主动在指定平台登记领取,通俗而言即系要「抢」先有。第三,消费券的使用期限也较短,各地的做法通常是要求当月发放当月使,逾期作废。

  基于上述「特色」,内地的消费券政策亦遭到不少民众的诟病。先到先得的模式,让老百姓犹如乞丐争食,感受较差。另外,消费券完全采用满减形式,事实上或导致民众为了享受微薄的优惠而要付出更多,得不偿失。最后,消费期限较短,亦是催促居民尽快使用,如此安排究竟是益老百姓定益商户更多?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