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灵蛇积极不躺平 | 安业兴邦
新一年新气象,我谨祝各位灵蛇跃进,活力充沛,身心康宁。
说到蛇,我们会形容懒惰的人是「大懒蛇」,而近年流行的「躺平」,也让人有这种观感。「躺平」正面看是知足闲静,但也有其负面之意。根据最近基督教女青年会(女青)发布一项有关中学生「躺平」的研究显示,逾四分之一受访中学生自觉已「躺平」,当中逾四成人称已「躺平」逾一年。
对青少年而言,「躺平」意味着甚么?
「躺平」含意易被混淆
原来最多青少年视「懒散」(71.2%)为「躺平」行为,其次为「轻松过活」(61.4%)、「不做功课」(55.8%)及「不想社交」(53.6%)。随着时间发展,「躺平」被赋予更多含意,其中,「觉醒躺平」被视为深思熟虑之后的生活态度,而非一味消极面对生活。年轻人对「躺平」的理解,包括八成认同「不追求名车,有代步工具就可以」、「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使工作在他人眼中不够专业或体面」,有七成则认同「不会强逼自己融入无意义的社交」。自觉「躺平」者当中,低欲望不求名利,只想过简单自由的生活,看来无可厚非。
苏东坡有一首诗《送岑著作》说:「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拙则近于直,而直岂拙欤?」「懒」和「静」,「直(率)」和「(笨)拙」,相似却不同。学生,甚至有些成年人都会混淆「躺平」的意思,社会主流和年轻人解读「躺平」有一定距离,明白这种差距。因此,负责调查的女青也强调,大部分青少年意识到「躺平」只是暂时的,他们并非对人生感到绝望,只要有下一个机遇来到,他们还是愿意继续尝试。
女青的调查结果,也可与疫情后期(2022年8月)由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发表的「躺平与基层青年需要」问卷报告互相参考。在该次调查中,有近七成受访青年选择不「躺平」,力争上游。这亦让我们看到,年轻人似乎不全是时下认为的好逸恶劳。
疫情期间,大家看不见未来及对生活忐忑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疫情过去,社会及经济正在稳步向上,青少年对未来及生活的困惑,尤其在欠缺自信心时,觉得付出了但结果不似如期,当不获认同,便会容易令自己倾向「躺平」。我们身为大人、长辈,应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想法与困惑,放下身段,多鼓励多沟通。在青年继续装备自己的同时,社会各界应多给青年机会想像未来,提供多元学习,扩阔视野及社交圈子,提升执行力及自信心。政府各部门也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与青年人多沟通,聆听他们的所思所想,让他们多参与社会事务,加深对香港及祖国发展的认识。
曾安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