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京港全民医养大健康 | 安业兴邦
AI专家预测,人工智能将在2032年后研发出长春不老秘方,让人类寿命延长至500岁。这则大胆预言会否成真,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但若说科技加医疗拥有巨大潜力,甚至是促进人类福祉的其中一把钥匙,相信没有人会反对。
香港的医学科技水平一直位列世界前沿,由早年器官移植技术的突破、腹腔镜手术的引入,到今日运用人工智能分析胸部X光片、AI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全都成为病人的福音、同业的先驱。正如科技突破的关键在于远大视野和信念,如果香港医疗的触手能够伸延至人民生活质素日益提升的内地,不仅产业可以进一步发扬光大,还可助力国家提升医药衞生体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达致双赢。
因着这份信念,我上星期到北京参加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就再度提出了关于京港深度合作、推动全民医养大健康的提案,具体提出「用好开放试点,支持港资办医」、「引入香港经验,建设家庭医生服务圈」,以及「加强科技赋能,提升养老服务素质」等全新建议,希望拥有首都优势的北京与拥有一国两制优势的香港互补所长,成为人民健康的强力后盾。
事实上,这已是我连续第二年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提案推动深化京港医疗合作,而过去一年我亦亲眼见证首都医疗服务的不断优化,尤其在培训和科技方面更是长足发展。就以医疗服务讯息化改造为例,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覆盖约300间大医院,市民一个小程序就能统一挂多间医院的号,而且挂号、取号、交费等全都能在线上办理,方便快捷。北京医养发展既已走在发展的道路上,下一个阶段性目标就是如何进一步推动提升医养水平,而「香港经验」正好大派用场。
盼用好开放试点 支持港资办医
正如我在提案和政协会议专题座谈会发言中所指出,首先要利用好国家《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支持港资来京办各级医疗机构,从而引入已在港取得一定运用经验的医疗科技、人工智能技术,就可以为北京市民提供更多样化的医疗服务,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与基层医疗服务对接。
此外,京港相关部门可研究设立「绿色通道」,允许合资格并已在香港养老机构试用的医养创新科技,于北京指定养老机构试点应用,既有助两地推动医学科技领域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创新研发,也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更多工具和手段。
不难想像,京港医疗合作将是一场共利共赢的探戈,首都与特区相得益彰,既是国家政策优势的范本,亦是香港专业领域「走出去」的又一成功例子。
曾安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