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大牛、金牛、青蟹、花蟹、咖啡妹和大棉胎 | 猛料阿Sir讲古
香港的八达通是最早和成功的电子支付,国内亦后来居上,电子支付领先全球,已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辈越来越少见到实体的硬币和钞票,有些地方更停收低面额的硬币,又因为恐防收到伪钞,除银行外,1000元甚至500元纸币一般都不被小商贩接受。信用卡、电子支付和网上交易的普及像神偷从我们的口袋慢慢偷走了硬币和钞票,很多以往付款找续已被「嘟」一声取代了。年前的新冠疫情肆虐,担心钞票带有病菌和政府透过电子方式派钱,使电子支付更趋普及。
无可否认,钱钞在手总比电子支付实在和有趣味很多。香港在不同时期设计的钞票,中西文化交融,加上不同国籍设计者的想像,活现在精雕细印刷的特制纸张上,很多被冠上有趣和传神的别名,成为生活文化趣味一部分,硬币特别是低面值的称为「湿柴或神沙」;五仙称为「斗零(令)」(中国明朝与外通商是使用白银,后有流通的西班牙银元重量为27.4克,清光绪时期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仿照西班牙银元铸造中国银币,最细有五分,即一圆的百分之五,1.37克,重三分六厘,当时广州流行一种背语「之辰代码」,三为「斗」、六为「零」);一圆又称为「一皮、一饼、一蚊、一蚊鸡和一鸡屎」等;现今的十元硬币称为「金银润」,用红和黄铜镍合金铸成,双色配合好像中国腊味金银润肠。
早年因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钞票流通比较多,故多是根据其钞票冠以有趣的别名,10元钞票是绿色,称为「青蟹」,(政府于2002年发行的10元钞票是多颜色的为「花蟹」,2007年改为塑胶称为「胶蟹」);100元是红色,称为「红底/红衫/红衫鱼」;500元钞票左边有一头大水牛,故称为「大牛」,后来发行的金色1000元为「金牛」。坊间又把不同的钞票冠以不同的别名方便使用及添加其趣味,比较有趣的有「担水佬」,19世纪丰银行发行的5元有一个人担着一些东西;1927至1959年2月发行的100元有一女人拿着经书,大尺寸的称为「大圣书」,1959至1972年发行较细张的称为「小圣书」,1927至1930年伍佰元是咖啡色,一边有一女士,称为「咖啡妹」;1935至1969年500元有一丰秃头洋大班叫「光头佬」;而有利银行1948和1959年发行的500元钞票有罗马神话传递讯息的使者墨丘利Mercurius,因有一对翼,称为「小飞侠」,其他还有「镜架」、「屋仔」、「罗马兵」、「揸义」、「锁匙」、「狮子踩球」、「麒麟」、「鲤鱼」、「大凤」和「大金龙」等。
印刷术改良、减低成本和方便携带等原因,钞票虽然没有统一大小,但一般都是越高面值越大张,但近年发行的比以往细很多,以往大张被称为「大棉胎」的已成绝响。
何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