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柏良 - 黔陕考察的感悟 | 旅有良言
过去的一周,笔者先是参加了由香港旅游业议会组织,旅游事务署支持的贵州交流考察团;紧接着参加立法会G19议员的西安考察行程。此番考察笔者充分领略了内地文、旅、科技融合的成果,有不少启发。
先说贵州。笔者不是第一次到访贵州,但此次的行程以「科技」为主题,主要参观了国之重器天眼及大数据科技城。其中,肉眼望上去十分震撼的天眼,实则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其接收面面积相等于30个足球场,灵敏度更比美国的「阿雷西博」高出2.25倍,可以想像它能接受多少宇宙信号!正因如此,进入天眼不能携带任何电子产品,以免干扰电波。
而西安行程,最难忘的当属贯通「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的西安集结中心。中欧班列在过去联通祖国境内108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8个城市,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新「黄金通道」。「西安港」码头作为陆路港口,承载了中欧列车4分1的运载量,是名副其实的「带货王」,延续了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战略意义。
若说上文提及的天眼及西安港,是香港青少年赴内地研学的宝贵资源,那二城的夜市则是文旅融合的具象体现。贵阳的青云市集,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均将古中国的遗韵植入,前者以灯笼、泥人演绎着古老手艺,后者则还原了大唐盛世风貌,不少游人应景地换上唐装,笔者仿佛穿越了一般。至于华清池一票难求的《长恨歌》表演,则是将文、旅、科技融合到极致。
黔陕两省的考察行程,对业界了解内地最新的旅游资源,促进与当地的合作均有作用。笔者早前在《施政报告》建议书中提出,政府应多支持业界「走出去」,这既助力业界打造特色产品,开拓目的地市场;亦能与当地旅游界接触,宣传香港,在源头吸客,一举两得的做法,可令宣传资源用在刀刃上,更可促进出入境市场的双发展,实现香港与内地城市的双向奔赴!
姚柏良
最H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