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春节返乡与否?(二) | 北漂见闻
笔者上周专栏提到,刚过去的春节由于一切回归常态,成为近年年轻人对于传统过年方式反思得最多的一次。仅从是否返乡这一件事上,已体现出截然不同的取态。
留守打工的城市,代表的是对于自己认同的理念及生活方式一种坚持。年轻人18岁高中毕业后,即离开原本的小镇,来到大城市北上广深等一线或其他二线城市打工。大城市作为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讲的是规则与边界,以及是否志同道合、能否互惠互利,合则来不合则散的处事原则。习惯这种社会生态与思维方式的人,很难再回到过去那种「任人唯亲」的生活。
相反,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被逼无奈,返乡就代表一种对过去,对于「熟人社会」的妥协。家乡的小镇,或者说原本的家庭,是以人情与关系为纽带。就因为他/她是你的谁,你就必须要与其互相往来,过年过节一定要拜访问候,否则就会被邻里乡亲数落,被亲戚认为不近人情。至于双方是否倾得埋,理念价值观是否切合,都不重要。
在这种熟人社会,对方可以用关心之名,无下限打探你的私隐(一个月薪金多少?买楼了吗?成家立业了吗?生孩子了吗?),甚至想当然地替你做出一些安排,例如安排相睇、介绍工作,对生活的各方面指指点点等,不断挤压私人空间。
背井离乡求学打工的80后及90后,是见证改革开放社会变迁的一代人,亦是面临新旧观念碰撞交汇的一代人。对于他们来说,熟人社会的法则已难过时,但陌生人社会的那一套,在家乡小镇人及传统家庭长辈的眼里,就显得特别冷漠。从这个意义上,返乡与否实在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